核心提示
一個地處鹽堿地帶的貧瘠之地,不產銀卻誕生出銀飾特色小鎮,并憑借日均“五噸白銀進、五噸白銀出”的龐大交易量,多年穩坐“中國銀飾之都”寶座。
懷揣著“一技在手,養家糊口”的美好愿景,在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走出了諸多金銀匠人。數十年來,隨著規模日現、工藝精進,踏著時代紅利,這群“銀飾大軍”一度開啟了一個銀飾加工、外銷的輝煌年代。
一塊銀拉出一條線。位于東嶠鎮的上塘,是當地依托銀飾產業建設的一個銀飾特色小鎮,為我省首批28個特色小鎮之一,已經發展成為繼深圳之后全國第二大銀飾交易市場、海峽西岸最大的金銀珠寶集散地。以上塘珠寶城為中心,當地銀飾產業上下游不斷延伸,帶動了文創、模具、包裝、物流、餐飲等13個行業蓬勃發展。
如今,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中國銀飾之都”產業之路如何走得更遠更好?近日,記者帶著問題進行了采訪。
上塘珠寶城 許武 攝
匠心之城
自古以來,莆仙地區“土狹民稠,雖豐年無半歲糧”,而地處莆田東南沿海的秀嶼區,因長時間的“截界”封鎖,海水漫灌,土地更是稀薄貧瘠。想脫貧,光靠討海種地實在難如登天。
要強的莆田人深知,闖出去,才是“逆天改命”的唯一機會。
在上塘,銀飾加工行業起源已久。資料顯示,清朝年間,東嶠一帶就出現以家庭式手工作坊為主的手工制銀傳統,俗稱“打銀”。這些銀匠憑借靈巧的雙手,以精美的銀禮為周邊百姓的婚嫁、壽慶、滿月等“人生大事”“高光時刻”錦上添花。
銀飾作品代表 林元景 攝
勤勞的上塘人在這當中發現機遇。20世紀80年代末起,他們學習鍛打技藝,購入首飾模具,前者多在家門口支個攤位補鍋、灌銅瓢、打銀,或挑起擔子游走鄉間;后者則背起沉重的行囊,乘著綠皮火車向全國各地的金銀店鋪銷售首飾模具。
國洪純銀珠寶首飾的創始人林國洪便是其中一員。在林國洪的記憶里,20世紀90年代初,是上塘人“外出打江山”的鼎盛時期。林國洪說,第一批“出走”的上塘人,拖著百斤重的首飾鋼模,足跡遍布近乎半個中國的金銀店鋪。1993年,中國金銀交易市場逐步開放后,這些上塘人用自己攢下的第一桶金,將金銀加工店鋪開遍全國。
同一時間,上塘這片鹽堿地上,逐漸聚集了這一行當無數的高手,借一條百米長街,他們從走街串巷的游藝人變為穩坐店面的銀掌柜。
上塘老街便是當時十里八鄉熟知的“銀飾街”。記者造訪此地時,大部分銀飾店鋪已經遷往附近的上塘珠寶城,轉型成為銀器批發商鋪,取而代之的,是新潮的服裝店、理發店、美食店……如今的老街已經完全融入鄉鎮居民的日常生活。
林光武、林光森兩兄弟是個例外,他們在集中搬遷的大潮中選擇留守老街。沿著不大的門臉走進光武打金店,七旬銀匠林光武正端坐在工作臺前,左手持噴槍,右手握細鉗,向大孫女傳授平鏈接扣手法。
“平鏈打造是所有金銀工匠要掌握的入門技能之一。”林光武說,從打銀順帶補鍋開始,祖傳的技法支撐著自己的店鋪40多年,已經積攢了一大批穩定的客戶,甚至還有不少海外華僑華人找他打造飾品、“三金”。
在制作銀飾時,老匠人通常要進行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洗滌、雕鏤等諸多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踐和錘煉。林光武感慨道:“現下不少老把式、舊器具已經被時代淘汰了,如今唯有把技藝傳承給年輕一代,讓他們去創新應用,融入新時代。”
銀飾之鄉
疏港大道貫通,毗鄰高速路口。驅車來到上塘珠寶城,連片的廠房矗立,外觀簡潔低調,但內里卻是別有洞天,品類齊全、生機勃發。
位于上塘珠寶城一號樓二層的雪峰銀飾店內,數千款銀飾陳列,光彩炫目,店內人來人往,店員們正在為前來挑款的下游拿貨商打包飾品。
柜臺中陳列的銀質手鐲 王彩伶 攝
從兼賣水果、米糕、模具起步的“雜貨兄弟”,發展到如今擁有上萬家下游批發商的“銀飾大戶”,雪峰珠寶無疑是上塘銀飾珠寶人發家立業的一個典型案例。
高質量的快銷品是雪峰珠寶主打產品。以“入門款”的平鏈為例,雪峰工廠的機器設備一臺一天可以生產500條,效率是人力的30倍。福建雪峰珠寶創始人之一的林雪旗告訴記者,如今,雪峰擁有10家自有工廠,代工廠遍布全國,所有當下時興的銀飾款式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合作10個年頭了,拿的每批貨都沒有讓我失望過。”“莆田媳婦”汪女士正在店內挑選新品,她將銀飾門店從老家湖北開到了福建泉州,經常要抽空來此挑款上新。這樣親自上門的下游客商,林雪旗每天都要接待不少。
生活化的銀制產品 林元景 攝
近20年來,經過新老藝人的不斷探索,上塘銀飾產業以傳統工藝為基礎,沿襲家庭作坊、個體經營的模式,已然走上規?;a經營的道路,逐漸形成“前店后廠、品類相銜”的生產銷售格局。
記者發現,在五步一坎店的上塘珠寶城內,除了金銀珠寶,幾乎每層都還配有一家珠寶鑒定機構、禮品包裝店。
下午4點半,一樓的亞通珠寶首飾包裝陸陸續續迎來了挑選禮盒的顧客,放眼望去,不大的店面里擺放了數百款包裝盒,小到戒指盒,大到“三金”箱,售價在一元到幾十元不等。“我這里50%的顧客都是周邊的電商,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下單,他們過來包裝后寄出。其余50%就是省內外金銀店鋪訂單,也有個別游客在樓上選好飾品下來裝盒送人。”店鋪負責人林煜介紹說,旺季的時候,店里一個月能賣出幾萬個包裝盒,除了自家工廠供應,很多款式還需要從其他省份進貨。
顧客在挑選銀飾品。 林元景 攝
據統計,上塘珠寶城內現有115家生產加工企業、216家商貿批發企業,產品品類繁多,涉及金銀玉器、寶石、壽山石雕等10多個種類3000多個品種,形成一處“精、細、全”的特色珠寶產業基地。數據顯示,上塘珠寶城已實現年工業產值突破80億元、電商商貿服務業年交易額超50億元的發展規模。
百貨通行,物暢其流。每日龐大的線上線下交易量,也吸引了一大批物流企業入駐上塘。“順豐、德邦、申通、郵政、中通……市面上能見到的物流快遞,這里都有。”莆田市金銀珠寶首飾行業協會會長林金全說,通過與物流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東嶠鎮出發到廣東等周邊省份,基本已實現快遞“次日達”。經過整合,配送效率提升50%,物流成本降低30%。此外,還帶動了本地相關從業人員2萬多人,全國各地商業往來人數5萬多人。
“銀”領風潮
初見黃飛達,他正在工作室內伏案繪圖,細細打磨“一世情緣”玫瑰花二代系列作品。“一世情緣”系列飾品,曾在國民熱播劇《甄嬛傳》中大放光彩,隨著影視劇的爆紅,一家來自上塘的原創銀飾設計工作室也逐漸由幕后被推向臺前。
銀飾作品代表 林元景 攝
黃飛達是國家高級工藝師、福建省首飾設計大師,20世紀70年代出生于沿海漁村的他,懷著對美術設計的熱愛,在少年時期只身前往廣東學藝,拜在一位掐絲工藝大師門下。學藝3年后,黃飛達毅然開啟創業之路,并在2007年以自己的名字作為品牌注冊商標,成立公司。
“當下大部分人都在盯快銷品、做爆款;搞原創,成本高、壓力大、時間長。但我認為,打造銀飾品,要賦予其能支撐‘外在美’的文化內涵,唯有形成高質量的風格特色,才能贏得市場。”在黃飛達看來,“創新傳承”是傳統銀飾走向國際的唯一出路。
這條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
掐絲是一種精細費時的工藝,需要將捶打成條的金銀拉成絲,形成細絲三股后以手工編織為麻花絲,再塑成紋路造型后焊接,此法出品的銀飾華麗精巧,宮廷氣息濃厚,工藝精湛、造型飽滿,可謂一絲一縷見真章。
乘著國潮風,從《甄嬛傳》到《錦繡未央》再到《覆流年》,截至目前,共有28部熱播影視劇先后采用了黃飛達設計的600多件作品。
從艱難跳脫同質化競爭到借力傳統文化IP破圈,黃飛達工作室的成長史映射著上塘銀飾從“制造”到“質造”躍升的軌跡。
今年開春,“00后”林任飛如愿跟隨黃飛達學藝。生于東嶠鎮的林任飛在學生時期就時常沉浸式逛賞上塘珠寶城,帶著對藝術創作的強烈興趣,林任飛從產品設計專業畢業,他的畢業設計是名為“宋翎”的銀制首飾三件套。如今抱著成為一名珠寶設計師的決心,他返鄉習藝。
“我喜歡國潮,想做原創。”說話間,林任飛正在一款軟件上勾勒作品線條,“我要用‘00后’的審美,將傳統技藝帶到年輕人的生活里去,做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靈魂設計產品。”
匠心與恒心澆灌出璀璨奪目的花朵。目前,上塘珠寶城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23個、國家專利300余項、百花獎獲獎作品30件,走出了“七度銀匠世家”等一批知名品牌,先后獲得“中國銀飾城”、福建省“互聯網+銀飾產業區域化鏈條化”試點單位等榮譽稱號。
以銀促融
夜幕降臨,與上塘珠寶城一街之隔的上塘路逐漸亮堂起來,璀璨霓虹之下,是沿街店鋪的叫賣聲、車來人往的喧鬧聲。
剛剛啟幕的上塘夜市 梁龍龍 攝
黃師傅來自福建漳州,他的烤生蠔攤位日均賣出生蠔1000只,是上塘路上最受歡迎的小攤之一。“這里人流量很大,每天下午4點多出攤,做到凌晨2點收攤,來吃的大部分都是周邊做電商的年輕人。”黃師傅告訴記者。
同一時間,沿海小鎮宴會中心的后廚,一個個身著白色廚師服的身影忙碌不停。大廳燈光絢麗、裝潢雅致,各個設計考究的包間更是被預訂一空。
餐廳老板朱明禧10多年前從一間大排檔做起,腳步隨著上塘珠寶產業的發展越邁越遠,如今經營著占地600多平方米的中高端酒樓,在當地餐飲行業占據一席之地。
“除了返鄉莆商,還有眾多前來采購的外地客商,主要是商務接待、企業年會等,年客流在3萬人次左右。”朱明禧說。
隨著上塘珠寶城的人氣聚攏,越來越多的消費業態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涵蓋特色餐飲、時尚服飾、休閑娛樂、美容養生等多個領域的商圈,商圈內日均人流量達2萬人次,據秀嶼區商務局統計,年營業額超2億元。2022年,上塘社區被評為“福建省夜間經濟示范區”。
趁勢而上,秀嶼區已著手進行一系列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扶持銀飾珠寶產業的新動作——
一街之隔的上塘珠寶城交易中心(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它的定位是海西首個銀飾珠寶產業綜合體,也是我省首個銀飾文化博物館。項目總占地88畝,包括上塘珠寶廣場MALL、公寓寫字樓及星級酒店等,將全方位為銀飾行業從業者打造集批發、零售、金融、物流、住宿、休閑于一體的珠寶產業基地,預計在明年年底建成投用。
“上塘珠寶廣場對標深圳水貝,可帶動珠寶交易、公寓辦公、休閑配套、夜間經濟等多行業品質全面提升。”上塘珠寶城服務中心負責人林文鑾表示,項目建成后,將填補區域中大型商業空白,集聚珠寶研發設計、電商直播、藝術展銷等全鏈條業態,形成輻射周邊沿海鄉鎮百萬人口的消費新地標,預計年交易規模可達百億元,帶動就業2萬余人。
配套先行,二三產業齊頭并進。
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進入“存量時代”,秀嶼區積極打造“五小微園區”,通過標準化、立體化廠房建設,實現效益最大化,全方位保障產業發展空間。
塔吊林立,車輛穿梭。秀嶼區工藝美術小微產業園A區(上塘銀飾標準化廠房)項目建設現場,一派不負春時的忙碌景象。
據現場負責人介紹,秀嶼區工藝美術小微產業園A區(上塘銀飾標準化廠房)項目,包含建設1棟綜合樓和8棟標準化工業廠房,總建筑面積達8.8萬平方米,其中配備金鑲玉生產區、銀飾生產區、模具生產區、禮品生產區和包裝生產區等。目前,已有雙龍包裝、莫拉彩實業等15家企業簽約預訂。
“金銀首飾產品在電鍍加工過程中通常會產生一些污水排放,近些年,受環保政策影響,不少工廠都外遷去往交通成本低、發展程度高的金銀首飾開發前沿陣地廣東省。”林金全說。秀嶼區選址10公里外的石門澳產業園區,規劃了一處集研發、檢測于一體的電鍍排放集控中心,為全市金銀珠寶、五金制造等相關產業提供配套支持,解決電鍍污水排放、環保設施投入等難題。
“我們正努力推動銀飾珠寶加工向標準化、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集聚效應。”林文鑾告訴記者,此外,當地還計劃圍繞文化功能提升,打造銀廟、銀飾文化藝術中心、銀工藝文化街區等標志性文化創意旅游體驗區,進一步催生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速銀飾產業轉型升級。(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通訊員 陳世玉 蔡棟寶)
記者手記
傳統產業創新關鍵在“人”
□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上塘銀飾,雖然起步早、門店多、規模大,但當地始終沒有培樹一家亮眼的“國民品牌”,原創設計產品數量少,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傳統產業需要創新滋養,才能行穩致遠。而創新力的源泉關鍵在于人。
作為本土金銀珠寶設計“領軍人物”的黃飛達,多年來先后培養了60多名設計人才,但無一例外,他們在學成后都去往更具創新活力的珠寶設計、產銷高地——廣東深圳。技能人才“培養難、留下難”,成為如今上塘傳統銀飾產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來棲。今年全國兩會上,“投資于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地有關部門應積極推動精兵強將進入銀飾行業上下游,要根據技能人才的專業特點、發展潛力制定系統性、持續性的培養方案,與高校緊密聯動,為人才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實現產業與人才發展的同頻共振。
此外,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對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可以通過舉辦設計大賽、鼓勵創新應用等方式,讓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煥新顏”成為新的潮流,同時,構建系統化、長效化的制度保障體系,讓年輕人看到希望、干得有勁。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