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區依托8萬畝枇杷產業,構建“科技+文旅+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繪就鄉村振興“甜蜜圖景”。
春風拂綠,涵江區山區鄉鎮的枇杷果園里,處處是果農采摘的忙碌景象,一箱箱“黃金果”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涵江山區枇杷果園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
枇杷甜了,涵江果農笑了。
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出品質極佳的涵江枇杷。今年以來,該區做大做強枇杷種產銷游全產業鏈,鋪就一條“以果興業、以業富民”的鄉村振興特色路徑,繪制一城“甜蜜”圖景。
科技賦能“上新”增效
涵江枇杷種植歷史悠久,是莆田枇杷主產區之一,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的萩蘆、白沙、新縣、莊邊、大洋等鄉鎮,種植面積約8萬畝,年產量近6萬噸,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涵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涵江區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建成枇杷種質資源圃,并聯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在充分調研市場需求和種植條件的基礎上,推行科農共建模式,啟動枇杷產業新品種引進與示范項目,通過引進優質新品種、推廣先進種植技術,以科技撬動實現枇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目前,全區有早、中、晚熟三大枇杷品種,不僅有以“早鐘6號”“解放鐘”為主的紅肉枇杷,還有白肉系列的“白梨”“貴妃白”等枇杷中的“貴族品種”。涵江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肖愛國說,只有培育不同成熟期的枇杷,拉長市場供應期,避開高峰期,涵江枇杷才能賣出好價錢,其產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3月中旬,新縣鎮與福建商學院原院長黃斌教授、莆田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原院長吳錦程教授、中國枇杷專家林順權教授、省級工藝大師顏寶敬董事長簽署枇杷產業顧問協議,并頒發聘請證書,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致力于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這一舉措標志著新縣鎮枇杷產業邁入科技化、專業化發展的新階段。據悉,產業顧問將為新縣鎮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戰略指導,助力枇杷產業提質增效。
“我非常感謝政府搭橋、專家助力,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早些年,白沙鎮澳柄村果農李金清種植了30多畝枇杷,卻因品種和技術受限而虧損。在政府牽線搭橋下,省級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果樹首席專家鄭少泉帶領團隊免費為他的果園“把脈問診”,嫁接優質白肉枇杷新品種,讓他嘗到了甜頭,去年產值達30多萬元。這不僅改善了他的經濟狀況,也為當地果農提供了可借鑒的致富樣板。
涵江區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設立“枇杷科技小院”,還聘請了果樹專家曾黎輝、林順權、吳錦程等,指導山區果農成功培育了“三月白”“早春白”“白雪早”“香妃”等第三代白肉枇杷新品種,品種結構不斷完善,采摘期可持續至5月底,被認定為福建特色農產品(枇杷)優勢區。
前不久,莆田市首次省級“種子工程”枇杷新品種培育培訓班在涵江開班。鄭少泉教授開展現場教學,面對面、手把手為全市近百名枇杷種植戶、農技人員及鄉鎮農業干部答疑解惑,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推動枇杷產業向高效生態轉型,助力果農增收致富,讓“摘盡枇杷一樹金”的愿景照進現實。
文旅融合打響品牌
好山好水出好果。這個春天,涵江枇杷“嗨枇”出圈。
連續半個月,涵江區以枇杷為媒,分別在萩蘆鎮、新縣鎮舉辦兩場枇杷文化旅游節活動,誠邀四方賓朋共品“春日第一佳果”的同時,也為枇杷生產經營者提供了一個產品宣介的平臺,提高涵江枇杷產業和文化知名度,打造“萩蘆枇杷”“萍湖枇杷”“坪盤白梨”等市場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枇杷特色品牌,讓“土特產”成為“金名片”。
莊邊果農喜摘“黃金果”。
在萩蘆鎮枇杷文化旅游活動上,枇杷王評選大賽抓人眼球。翔錦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枇杷基地所產的枇杷憑借卓越品質,斬獲“枇杷王(白肉)”,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萩蘆枇杷”品牌添彩。
為進一步做優品牌,基地依托省級物聯網技術,創新實行枇杷“一粒一碼”溯源,將20多個精品白肉枇杷品種種植流程等關鍵環節數據精準錄入,讓每一顆枇杷“持證上崗”,消費者“碼”上見其品質,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家人們誰懂啊,我們的枇杷皮薄易剝,輕輕咬上一口,甜如初戀”“從枝頭到您的餐桌上,我們一路搶‘鮮’”……涵江區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把枇杷文化搬到“線上”。枇杷“上播”賺足吆喝,直播助農活動不僅給枇杷開辟了基地直采、新鮮直達的無縫產銷對接快車道,也給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下單直送的便捷門路,將涵江枇杷推向全國,助力涵江枇杷加速上行。
莊邊鎮尚書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春雨也加入鄉村振興直播行列。他每天下午1時至3時,都會出現在“村部尚書”抖音直播間,熱情洋溢地講好家鄉故事、推介家鄉特產。最近,他還以接地氣的方式植入“萍湖枇杷”信息,打造一條“云端直銷”供應鏈,助推“萍湖枇杷”出山。
“鏈式”升級多元賦能
一顆小小的枇杷,能在鄉村振興中迸發出多大能量?
枇杷渾身都是寶,發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是涵江區培優扶強枇杷產業的又一力舉。
昨日,記者走進萩蘆鎮五彩萩蘆產業館,枇杷膏、枇杷干、枇杷福茶、枇杷酸棗糕等特色加工制品包裝精美,風味滿滿,吸引不少市民選購。鎮鄉村振興辦主任趙荔娟介紹,以前品相不佳但品質無虞的雜果,因賣不上價經常被果農放棄。如今,鎮里依托萩蘆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研發枇杷相關衍生產品,把“一顆枇杷”的產業鏈越做越長,實現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轉變,增加經濟效益。
上周,莆田市新福農農業有限公司、莆田市一畝糧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新縣鎮政府簽約,計劃投資1.2億元,打造集枇杷深加工、川芎道地藥材、藥膳體驗于一體的產業共富工坊,讓更多特色農產品成為涵江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依托優勢枇杷產業,涵江區著力培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鄉村綜合經濟體,在北部山區引導拓展“枇杷+”優勢,通過建設農業采摘示范園等,全方位開展枇杷種植、采摘、文化展示等休閑旅游,解鎖“枇杷+”融合發展模式,為涵江枇杷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縣鎮在全市首家創新推出“我在新縣有枇杷樹”果樹認領模式。該模式通過消費者認領果樹、參與采摘,推動枇杷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認領者許金美感慨道:“我認領的不僅是一棵果樹,更是一份田園情懷,讓我們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聯結。”她說,認領后只要周末有空,她就會帶領家人來沉浸式體驗百畝枇杷園的蓬勃生機。
“早就聽說大洋枇杷個大味甜汁水多,今天終于嘗到了。咬一口,果肉細膩清甜。我特意多摘了些準備給親朋好友帶回去,自己在果園邊摘邊吃,這種新鮮勁兒真的太棒了!”4月13日,在大洋鄉院埔村枇杷園體驗采摘游的張晨晨興奮地分享道。今年枇杷季,大洋鄉推出“紅+綠”枇杷采摘一日游,吸引了福清等周邊的游客紛紛來這里享受摘枇杷和體驗“我氧你”的春游之樂。
從“一顆果”到“一條鏈”,涵江的“甜蜜事業”正煥發新機。(全媒體記者蔡玲通訊員林亦霞陳少希楊成航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