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莆田市海參捕撈與加工的黃金期。4月下旬,記者來到秀嶼區埭頭鎮石城村,探訪福建省匯鑫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海參養殖。
圖為養殖海參的漁排綿延相連。全媒體記者 陳斌 攝
從石城碼頭乘著小舢板出海,登上一片養殖海參的漁排,記者看到,這片漁排綿延相連,共有2000口。工人拉起一個個養殖籠,迅速倒出碩大的海參。“海參怕熱不怕冷,一熱就會化皮。”現場工人告訴記者,海參捕撈上來后,僅用10多分鐘就轉運到碼頭旁的加工場。
在加工場,數十名工人快速地用小刀劃開海參,送入加工流水線。經過震蕩除去內臟、高壓噴淋清洗、入鍋沸水煮熟、加鹽腌制脫水等工序,這批海參就完成了粗加工。粗略統計,該公司一天加工量4萬公斤。
圖為漁排上,工人拉起養殖籠,捕撈海參。
作為莆田首批海參養殖企業,福建省匯鑫城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開創莆田市“北參南養”新模式。2023年11月,公司從大連引進海參苗,將它們養在莆田冬季溫暖的海域,次年3至4月捕撈上市。首批試養便收獲了近10萬公斤海參。得益于石城一級漁港海域的優良水質與適宜氣候,這片海域養殖的海參,其收獲與上市時間比北方市場早了整整一個季節。出產的海參個頭大、肉質厚實、口感好,且加工成干參后的發泡率極高,因而受到市場青睞。
今年4月10日起,公司開始捕撈新一批的海參,12天時間共收獲了40余萬公斤,預計年產值可達3500余萬元。今年海參豐收,堅定了企業的發展信心。
“我們將持續擴大養殖規模,明年預計產值可達1億元。”負責人林曉濱說,企業已投資2000余萬元建起一座3層的海鮮加工場和50畝的養殖場。接下來,將開展海參精深加工。
該公司加快構建海參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去年,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合作,開展本土耐高溫海參新品“福參1號”的養殖試驗,力求從自主繁育苗種、海域養殖到產出成品全程本土化。眼下,公司加緊新建育苗基地,建設凍庫、倉庫等,打造現代化的海鮮產業園。
采訪即將結束時,該公司今年養殖的40余萬公斤海參已全部打撈、粗加工完畢。一箱又一箱粗加工后的海參,被搬上貨車發往凍庫,將陸續銷往各地。(全媒體記者吳琪娜)
新聞鏈接
秀嶼區借助海洋科研力量,深入踐行大食物觀,依托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豐富食物供給體系,“藍色糧倉”中本土水產品更具多樣化,豐富百姓餐桌。2024年,全區漁業總產量約64.61萬噸,位居全省前列。
在鮑魚行情波動的背景下,該區海產養殖企業依托原有產業基礎進行轉型,開啟“南北接力”養殖海參的新賽道。匯鑫城水產等企業,將鮑魚筏架吊籠技術遷移至海參養殖領域,利用原有鮑魚育苗場、加工冷鏈等基礎設施,實現產業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