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鳳竹紡織異地大轉移,百宏3億美元的擴產計劃,鑫華股份10億元打造永安新基地,龍峰紡織科技的9億美元總部項目規劃……借助資本市場的雄厚資金,晉江紡織產業正在悄然醞釀一輪瘋狂的擴張潮。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新項目均具有行業領先技術和發展前瞻性。伴隨著它們的相繼落地,未來五年晉江紡織產業的整體轉型提升亦指日可待。
上市紡企的“擴張潮”
隨著今年晉江市區“退二進三”戰略的快速推進,地處中心城區的鳳竹紡織面臨著整體搬遷。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最近鳳竹紡織總經理陳鋒特別忙碌,不停奔波在國內多個內陸地區,著手各種投資前的考察。除了在晉江打造新的總部基地外,鳳竹紡織今后的新生產基地的主陣地將會是在內陸省份。借助這次異地轉移,鳳竹也將推動一項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張計劃。據稱,其規模將以千畝計,投資額多達數十億元。
無獨有偶,香港上市的晉江紡織企業鑫華股份(即海東青)也發布公告稱,將斥資10億元在福建永安打造占地600畝的再生纖維項目。據了解,這一新生產基地將主要用于生產非織造材料,包括高性能復合材料等。根據香港媒體消息,海東青計劃通過發新股,發可換股債或赴臺發行TDR為公司進一步擴充產能或可能的收購進行再融資,但尚未確定具體的融資形式及時間表。
晉江另一家紡織巨頭百宏即將于5月18日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然而還沒上市,百宏就早早為即將募集到的巨額資金找到用處。去年廈門9·8投洽會上簽約的百宏聚纖公司項目,投資總額為3億美元,將作為百宏上市后募集資金返程而籌備的投資項目。
百宏將是晉江第五家進入資本市場的紡織企業。有跡象表明,今明年晉江紡織板塊還將迎來一波上市小高潮,包括龍峰、天守等一批知名企業都在資本市場門口排隊。上市之前,它們無一例外提出龐大的擴張計劃。4月17日上午,晉江龍峰紡織科技總部項目——龍峰國際控股在晉江深滬奠基,計劃投資總額9億美元,總占地面積約800畝,整體建設將于2015年完成。
伴隨著龐大項目的推出,這些上市企業毫無例外提出打造產業巨人的宏偉計劃。“鑫華股份未來5年的銷售規模,將邁向50億元的大關。”鑫華股份總裁粘偉誠表示,5年后該公司將進入世界產業用紡織品的前15強。作為晉江紡織行業龍頭,百宏更是離“百億集團”目標很近了。
企業如此瘋狂的擴張,令人不免擔憂是否會發生產能過剩。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依然將處于高速擴張期,正是這種預判給了這些紡織企業巨大的信心。另外,2010年年報表現的晉江一些上市服裝企業高速擴張的態勢,也可以見到紡織行業的信心根源。紡織服裝是晉江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晉江“十二五”期間的目標之一是:紡織服裝產值翻一倍,達到千億。“以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這個目標并不遙遠,因為有不少項目特別是行業龍頭大項目正在規劃和實施,其中,以紡織企業項目居多。”晉江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永紅如是說。
產業有望深度提升
就在產業以驚人的規模意圖新一輪擴張的同時,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晉江紡織企業正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加速產業結構的提升,特別是在環保和高端領域進行深度發力。
今年是鑫華股份第三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三五’規劃期間,集團將把資源循環再利用產品、環保過濾材料、產業用紡織品打造成行業標桿。”鑫華股份總裁粘偉誠認為,目前新材料行業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已被國務院視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將為集團的未來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產品發展方面,鑫華將開發功能性、替代性、循環再利用的新產品。今年更有應用在裝飾、可以替代棉花的新面料,甚至正開發與建筑型材相關的項目,粘偉誠期望在未來5年,這類產品會進一步作出更大貢獻,據此向工業消費市場方面邁進。其每年將投入相當于銷售額3%作為研發開支。
晉江另一家紡織巨頭,未來將繼續重點關注差別化化學纖維。據介紹,百宏新項目不僅僅是為擴大企業規模,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優化紡織產業空間布局而籌備的投資項目。該項目的生產差別化化學纖維,不僅具有天然棉花纖維優良的多樣性功能和生態性能的同時,還能解決由于人口不斷增長,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的危機。正因為如此,差別化化學纖維屬于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鼓勵發展的項目。業內認為,百宏新項目將是福建省差別化化學纖維行業在科技方面實現的一次大的飛躍,有望進一步帶動省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傳統意義上的紡織市場達到一定飽和程度了,紡織產業要繼續發展,就需要拿出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項目、尋找新的市場空間。”晉江紡織重鎮龍湖鎮副鎮長吳慶輝認為,這些龍頭項目的落地,對推動本地紡織產業集群發展、提升本地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化紡織產業布局、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在晉江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永紅看來,在逐步摒棄傳統產品結構,高端功能性纖維、產業用紡織品等,這些都是地方政府提倡企業走的新路。只有把握住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及時抓住新的市場契機,晉江紡織產業才能走在前面。(本網記者 陳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