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生平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后來成為他的號,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十分寬廣,研究的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周先生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后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
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蘇培成稱其"敢于說真話、說實話";《晶報》稱他"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
生平履歷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堂,十歲時隨全家遷居蘇州,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
1918年入常州高級中學(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預科,一年后正式升入中學,與后來同樣成為語言學家的呂叔湘同學。
1923年中學畢業,成績優異,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本只能選擇免交學費的師范學校,但無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約翰大學,后幸得親友資助,為周有光湊齊了200元學費,遂入學,主修經濟學,兼修語言學。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
1927年光華大學畢業。
1933年4月30日,與張允和結婚。結婚后夫婦同往日本留學。因仰慕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ja:河上肇),周有光離開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轉考入京都大學,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經被逮捕入獄,周有光未能如愿作成河上肇的學生。
1934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一周年紀念日,他們的兒子曉平出生。
1936年—1937年年任教光華大學,兼職上海江蘇銀行。
1935年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在上海銀行有兼職,參加了反日救國會(章乃器小組),女兒小禾出生。
抗日戰爭爆發后,帶全家逃難到四川,先在新華銀行任職,后調入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1941年—1945年在重慶新華銀行總行任職。
1945年抗戰勝利復回新華銀行工作,先后被派駐紐約,倫敦。工作之余,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
1948年在香港參加中國民主建國會。
1949年解放軍攻占上海后回國,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并在上海新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
1954年,因為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周有光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
1955年10月,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后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放棄了在上海的經濟學教學工作。這一變動無意中幫助周有光躲過了1957年開始的,在上海以經濟學界為重點的“反右運動”。
1958年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于1961年出版。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房子亦被造反派占去。
1969年被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干校”勞動,勞動之余,憑借帶去的各種語言版的《毛主席語錄》開始比較文字研究。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后,周有光與其他老年知識分子被放回家。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提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 7098)。
1980年開始,周有光成為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另兩位委員是劉尊棋和錢偉長院士。
1984年遷至北京朝內后拐棒胡同。任中美聯合編審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出版中譯本《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國際中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
1989年離休,繼續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2003年冬到2004年春天,重病住院。
2005年出版文集《百歲新稿》,書序中自勉“希望《百歲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書”。
2006年出版《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
2006年1月13日,周有光年滿一百歲,1月10日他生日三天前,中國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他舉辦了“慶賀周有光先生百齡華誕座談會”。
2008年出版《周有光百歲口述》。
2010年出版《朝聞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