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戶
300塊可包年擺地攤
微信聯系推薦合適的人
道路兩旁隨處可見,擺得整整齊齊的征婚者檔案,被分割在中介們的小地盤內。這里的“地盤”,并不是想進就能進,都是要收費的。
“你也可以自己放,反正是沒有人給你看著的,被風吹了,被扔到垃圾桶我們不會管。你要有時間,就天天自己來擺。”一位中介正在“拉生意”,穿條紋T恤的女孩是初次進入這個相親場,臉漲得通紅,對要不要留下個人信息有些猶豫。
中介跟她算了一筆帳,一年付300元錢,信息登記在自己的“數據庫”里,兩人加微信,有合適的人選立刻推薦給她。同時,她可以選擇將自己的征婚信息打印出來,擺在這里,她幫她看著。
“我每天早上9點多,10點過就來了。下午天氣熱四點,五點收攤。一個月擺20多次。很劃算的。”中介游說這個頗為羞澀的姑娘,一般不出一年都能找到合適的人。她在姑娘面前翻開記錄了多個征婚信息的本子,“女孩子不好找啊,你看我這里,已經有110多個女孩子要找對象了,男娃才40多個。你要趕緊下手。”
這位中介介紹自己是退休工人,已經在人民公園這邊做婚姻中介5年了。手上有不少的資源,很多父母將自己孩子的信息留在這里,希望能找到合適的人。她告訴姑娘,因為自己熟悉這些父母,所以女孩子登記在這里要安全些。如果是自己隨意擺資料,至不準就有什么心懷不軌的人打電話。“雖然這里也沒出過什么事情,不過總是要留個心眼。”
除了300塊包年,記者還發現也有包月的“套餐”。另一位大媽推薦,100元可以幫忙守征婚信息3個月。“不過,相親這種事情,肯定會給你推薦,但也不能保證你一定就可以找到。”末了,她又添了一句話。
速寫
混跡于人民公園的爹和娘
高溫下吃自帶盒飯
每天定時去相親角
“以前去過好幾家婚介所,錢一交,約會兩次就不管了。”聽見中介的吆喝,老梁和妻子擺了擺手,繼續在相親角閑逛。這對從達州來到成都居住的夫妻,眼下的“一號工程”就是給什么都好的女兒找個意中人,聽說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后,老兩口頂著34度的高溫,從高新區坐地鐵慕名而來。
時至中午,太陽越來越烈,偏居于公園陰涼一處的相親角內,人越來越多,有爹媽拿出飯盒,坐在小馬扎上,開始吃午飯。老梁拿出本子和筆,看見條件適合的,就把資料抄下來,有其他的家長湊上來問,“你家也是女娃兒哦,哎呀,現在女娃娃不好找。”
的確,在相親角,女生的資料明顯多于男生,一位阿姨用黃色的小本記錄女生資料,藍色小本記錄男生資料,大半年下來,搜集到的求偶女生是男生的兩倍。
不過,也有一些男孩家長混跡其中,李大伯家的兒子,今年從川農研究生畢業,現在在家準備考公務員,李大伯兩口子每天上午、下午,準點兒來相親角逛逛,“娃兒工作還沒確定,倒不會現在就找,就是先來看著,反正就住在附近。”
一天中的大多數時候,相親角都是熱鬧的,在每一份簡單資料寥寥數語的背后,幾乎都有操心的爸媽,他們手機上,存著孩子的各種照片,不管是不是合適的相親對象,會拿出來“秀秀”,畢竟,這是他們最為驕傲的存在。
“我們那個年代,單位有介紹,還有各種聯誼活動,但是感覺現在的孩子,見到的世界越來越大,但是自己的世界卻越來越小。”李大伯感嘆,從父輩養活家里三四個孩子,吃飽就好的年代,到他們這一代,似乎從未想過給孩子上一門“愛的教育”,“那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爸媽,就想著不要讓娃兒餓著凍著,卻忘了引導他們怎么去關懷、愛一個人。”
坐在一邊的老梁點點頭,湊上來念叨,女兒高中時早戀,從學校教導處回來后,他狠狠打了孩子一頓,馬上辦了轉學,“結果現在,想讓她戀愛,都難。”
越到下午,相親角就越鬧熱。穿著花布棉裙的媽媽,提著茶杯的爸爸,湊在每個資料前仔細端詳,念叨一番,有時候還會和其他的父母湊在一起感嘆一番。在這里,不同的爹媽,相似的故事,相同的心情。相親角的喧鬧絮叨中,有找到合適對象幸福美滿的傳說,也有耽誤多年仍無所求的遺憾,而對于時常混跡其中的父母而言,那些終歸都是別人的故事,他們最為關心和期待的,始終是自己家的“寶貝”,什么時候,能擁有一段在他們看來完美幸福的人生。
杭州相親角:有相親紙條上寫我家是拆遷戶 鼠牛謝絕
記者翻閱今年登記的信息本,從年齡來看,80后90后是主角,有個別70后,而要求方面,“最好是杭州本地人”是一個共性條件,不管男女都提到這一點。此外,男方則大多要求“長相甜美、性格溫柔、知書達理、為人善良”等,而女的則是“有上進心、有責任心、工作收入穩定”等。
廣州相親角:女多男少 高帥小伙被阿姨"圍攻"
和深圳一樣,女多男少也是廣州相親角的主題。南都記者在現場發現,幾百份相親資料里,80%都是女生,男生比例只占五分之一。而出生于1984—1989年的年輕人是相親人群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