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0日電 從中國宋朝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數十年時間里,航運監管者們一直通過核查進出港船舶的各類證件來判斷適航能力,從而確保運輸安全。
不過,這一延續數千年的水上安全“簽證制”,此前正式被“放管服”的大潮卷走。官方通過修改《海上交通安全法》,把本國籍國內航行船舶進出港口的條件從辦理“簽證”改為“報告”信息,從而大大提高船舶周轉效率和船舶公司成本。
而這只是中國政府推動職能轉變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過去數年來,圍繞著“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的改革目標,中國政府從“放”“管”“服”三個方面展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放”是要簡政放權。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中國政府對于市場的管理方式是通過設置種種門檻,用審批發證的“關卡”,把不具備資質的企業擋在市場“門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一方面,隨著市場體量的擴大和市場結構的日趨復雜,政府越來越難以設定出一個在“事前”對企業的好壞進行預判的標準;另一方面,準入審批所導致的權力尋租和不當利益也日益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政府的改革思路是通過減少事前審批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用“管”和“服”讓企業享受制度紅利,并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減”首先體現在行業準入,伴隨著政府推動減“證”和推進“證照分離”,中國就業創業的門檻大幅降低,從而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目前中國每天新增1.5萬戶企業,活躍度接近70%,比改革前每天新登記0.69萬戶的水平翻了一番。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政府對審批權力的限制正慢慢從“必須減多少”向“只能做這么多”升級。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全面推行清單管理制度,這意味著未來政府不該有的權力將被徹底攔在清單之外。
“減”還體現在為內外資投資的限制松綁。為了破除制約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的羈絆,中國政府開始全力壓減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凡是技術工藝成熟、通過市場機制和事中事后監管能保證質量安全的產品,一律取消生產許可。同時,要求對95%以上外商投資項目實行備案管理的開放、便利措施。
過去五年間,國務院各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比例超過40%,不少地方超過70%;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數量累計減少90%。
在給準入門檻做減法的同時,中國政府也通過事中事后監管的“加法”和服務的“乘法”讓違法違規的企業更容易被市場識別和淘汰。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指出,公平營商創條件,放管結合并重推進,明規矩于前,明確市場主體行為邊界特別是不能觸碰的紅線;寓嚴管于中,充實一線監管力量;施重懲于后,把嚴重違法違規的市場主體堅決清除出市場,嚴厲懲處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
而信用體系的建設則是政府做好“服務”的典型案例。近年來,官方通過打造統一的信用信息查詢網站,多部門共享信息聯合懲戒失信者,讓信用信息成為重要的“服務紅利”。
數據顯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半年來,累計訪問量已達354.84億人次,累計查詢量163.67億人次。誠信體系建設也成為政府在推動家政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時的重要一招。(完)(記者 周銳)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