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嘗試著向不同領域滲透。從共享自行車、共享汽車、共享家具,到已處于休眠期的共享睡眠艙、共享雨傘,如今,北京的街頭又出現了共享健身倉和迷你KTV,共享經濟正在向健康娛樂領域滲透。
共享健身倉 資料圖
繼共享睡眠艙后,共享健身倉也來了。“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步驟幾乎和共享單車一樣簡單。
昨天,記者來到西大望路的東方雅苑小區體驗了一下:身份證實名認證,押金99元,手機掃碼后智能門解鎖。面積不到5平米的小單間可容納1到2人,配置的運動器械是跑步機。健身倉內配備了液晶顯示屏,界面是各類電影導航,既有《速度與激情》等海外大片,也有國內《湄公河行動》等現象級熱門影片,倉內WiFi還支持全網搜索,在線觀看。記者看到,內壁墻上貼著收費標準為“5分鐘1元”,這與傳統健身房需要辦卡、時間有限相比,共享健身倉確實更加靈活,成本也大大降低。按照日均5到6個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計算,單個運動倉的單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周期大概8到10個月。在其App上,標注著這樣的共享健身倉已開設5家,分別位于朝陽大悅城、百子灣、通州地區的高端小區內。
雖然價格親民,而且娛樂場景也算完備,但也有不少網友擔心用戶體驗。一位叫“郡五”的網友表示“隔著玻璃都能聞到汗味”,“薇兒暖暖”也表示,在密閉的空間就算有抽風機和空調汗味也很難驅散。對此從業人員回應稱“健身倉內設置有除臭設備,且和小區物業合作,配備專門運維人員,所以打掃維護不用擔心。”還有網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巾呢?水呢?洗澡呢?備齊了再出來共享!”事實上,共享健身倉主要定位在“健身完能馬上回家洗澡”的社區而非街頭,針對的是周邊沒有跑步環境的人群。
據了解,共享健身倉定位在社區與其創始人畢振早期在“餓了么”的地推經驗有關。他發現外賣點、共享單車等大多數O2O服務常被禁止大規模進入小區,而社區場景的流量規模卻非??捎^。有資料顯示,北京10%的白領用戶購買健身卡,但保持健身習慣的并不多;95%的用戶有運動需求,但運動習慣仍未完全保持,場地和設備限制是一大原因。
健身倉來了,共享經濟也更加豐富了,但全民健身風潮是否來臨還需要市場進一步檢驗。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曲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