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進入“大氣十條”考核期。京津冀地區大氣治理成效如何?污染有多大程度的改善?由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團隊完成的《京津冀2013-2016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污染物濃度均出現了降低,13個城市的年平均濃度降幅超過27%。
▼北大評估報告
PM2.5顯著降低
8月7日,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共同發布了《京津冀2013-2016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
據該報告課題組介紹,研究人員基于73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北京市11個、天津市11個,河北省51個)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污染物監測數據,以及25個氣象站點過去七年的氣象數據,數據總量超過4400萬條,分析和評估京津冀地區過去四年多空氣質量實際狀態和變化趨勢。由于空氣質量狀況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很大,為了得出并比較某一季節不同年份的空氣質量數據, 評估報告對污染物濃度進行氣象調整,剔除了氣象因素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報告指出,過去四年,京津冀地區的PM2.5濃度總體有顯著降低,13個城市的年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100.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2.5微克/立方米,降幅超過27%。其中沿太行區域五個城市(保、石、邢、邯、衡)的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13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16年的91.1微克/立方米,降幅達30.3%,超過京津冀的平均降幅。
得益于京津冀過去四年控制煤炭消耗總量、提高煤炭燃燒效率的措施,排放監管力度的加大和排放標準的提高,二氧化硫濃度顯著下降。北京二氧化硫的濃度一直是京津冀地區最低的,2016年平均濃度僅為10.3微克/立方米。
大考將至 整體過關有希望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具體目標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按照文件要求,今年正是大氣十條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年。
從評估結果可以看出,經過四年的治理,京津冀地區PM2.5和PM10污染已經有了明顯改善:13市PM2.5和PM10平均濃度分別從2013年的100.1微克/立方米和182.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2.5微克/立方米和125.7微克/立方米,降幅達27%和31%。
就整個區域而言,課題組認為,只要2017年的顆粒物濃度比2016年沒有大的反彈,京津冀地區應該可以完成“國十條”所設下降25%的目標。
專家建議 設定目標管控臭氧
環保部上月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空氣質量數據顯示,6種主要污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指標上升幅度最大。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出現明顯抬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艷接受媒體采訪時說,2013年至2017年前5個月全國臭氧超標城市數量明顯增加,說明2017年臭氧污染比前幾年有所提前,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也出現明顯抬升。
目前的科學研究一般認為,我國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較復雜。內因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在空氣中進行復雜的光化學反應形成,外因則是高溫、強太陽輻射等氣象條件。另外,區域傳輸也是污染形成的原因。
北大評估報告顯示,京津冀區域全年8小時臭氧濃度在2016年均超過70微克/立方米,其中夏季均超過107微克/立方米。研究團隊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管控臭氧,對污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污染趨勢、有效降低臭氧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