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訂單未完成 拉半成品去山西二次加工
孫宏利介紹,公司前身是琉璃瓦廠,成立已有近30年的歷史,先后為國家重點工程和文物修繕部門提供琉璃制品。“中南海紫光閣、北京火車站、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地的琉璃制品都來自我們這。”孫宏利說,公司目前還為故宮、內蒙古成吉思汗陵等地的修繕提供琉璃構件,但這兩個地方的訂單都未完成。
孫宏利帶北青報記者逛廠房時,指著廠內地面上的琉璃瓦片坯子說:“這是根據故宮的原件打造出來的,只完成了琉璃制作最初的步驟。”此外,在廠房外的一個小平臺上擺放著許多蓮花樣式的琉璃半成品,這些將用于故宮影壁的修復。廠里的老師傅、“琉璃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蔣建國稱,在上周,故宮有人到廠里催進度,了解到廠子確實不能生產后只能回去調整施工進度。
“停工對我們影響挺大的,我們現在就想著怎么完成之前的訂單。”為此,孫宏利只能拉著此前燒好的半成品去山西進行第二次加工。“供給延慶一個寺廟的琉璃制品還差最后一步上釉,但外地琉璃廠的制作工具、手工不一樣,我得親自現場盯著才行。”孫宏利無奈地說,“琉璃的市場不大,可也有地方離不開琉璃這類傳統制品。”
門頭溝琉璃制法沿用高溫燒胎、低溫燒釉二次燒制工藝,采用的是傳統燒煤方式。
古都國華琉璃廠共有13座坯窯用于高溫燒胎,停產后,只有地上的煤油展示著此前工作的痕跡
調查
門頭溝琉璃制法沿用燒煤方式
廠家探索煤改天然氣
疏解污染企業是北京近年來的工作重點之一。那么,門頭溝琉璃廠的琉璃制作工藝為何還要沿用燒煤方式?蔣建國解釋,門頭溝琉璃一直沿用傳統的“官式”做法,即琉璃的規格、尺寸及紋飾完全按照《清式營造則例》的規定執行,要采用高溫燒胎、低溫燒釉二次燒制工藝,火候決定著制品最后能否成型。“一直燒煤是因為燒煤時的火是逐漸升溫的,穩定性比較強。”蔣建國說,門頭溝琉璃藝人間流傳著“火里求財”的說法,“把握好火候,一窯的制品會有80%的完好性,把握不好,一窯的東西就全毀了。”
此前,由于燒煤沒出過什么事,廠里也未想過改造生產方式。直到4月的環保檢查,廠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探索用天然氣替代煤的方法。“我們到外地廠里嘗試過用天然氣燒制琉璃。”蔣建國說,但燒天然氣時溫度不像燒煤那樣逐漸升溫,一打開火力就比較集中,更多需要人為控制。為此,公司經理孫宏利找到專業公司設計天然氣方案,“在燒制過程中設計好升溫曲線的話,燒制效果就和燒煤差別不大。”
在上次的環保檢查中,孫宏利將這一方案告訴了執法人員,但一直未得到回復。孫宏利說,他現在寫了一份材料,準備下周遞交給環保局。“改造工程要花費200萬左右,如果環保局能批準我們就進行改造。”孫宏利表示,只要廠子能生存下來,他們愿意配合一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