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技藝與城市環保存矛盾 非遺文化難傳承
這次的停產也成為一根導火線,讓孫宏利、蔣建國等人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燒煤確實不符合環保標準,也不符合北京城市發展定位。”停頓了一會兒,蔣建國說,“就連這個行業也與時代越來越不合拍了。”
明知與城市發展定位不符,為何不遷廠?蔣建國說,他們曾動過和外地企業合作或遷廠的念頭,但最終都被否定。“門頭溝的琉璃傳承近千年,離不開這塊地。”蔣建國解釋,門頭溝的琉璃采用本地特有的坩子土(頁巖)為原料,土看上去雖是黑的,但燒出來是白的,不容易黑心、滲水,這是外地土無法比擬的。此外,門頭溝琉璃手藝人的工藝都屬一個派系,目前只有蔣建國和另一人分別是國家級、市級琉璃制作非遺傳承人,古都國華公司最年輕的工人也有40多歲。“我們都是門頭溝人,也都上年紀了,很難一起再去外地重新干這行了。”蔣建國的語氣里充滿著惋惜。
如今,愿意學這門技藝的人也越來越少。對著廠里的大黑窯,蔣建國說:“你也看到我們這的生產環境了,琉璃制品大火燒得兩三天,小火得四五天,都是臟活、累活,哪有年輕人愿意干這行,來過的年輕人干幾天就走了。”
思考了琉璃行業與現今發展的種種不符后,蔣建國心里還是希望廠子能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保存下來。“在過去那么困難的環境下,老藝人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來了,近千年的傳統手藝還是得延續下去,不能斷在我們這代人手上!”蔣建國說。
京城多家琉璃廠關閉 僅昌平有一家還生產
北青報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除了門頭溝外,昌平、順義、房山也有琉璃制品廠,但多數已停產或倒閉,只有昌平的一家廠子還在生產。
北青報記者以買家身份撥打了近十家琉璃廠的電話,位于順義的北京市天龍琉璃制品廠、北京市曙光琉璃制品廠的電話都無法接通;位于門頭溝的北京市九龍琉璃制品廠的電話已注銷,北京市石龍琉璃制品廠的電話是空號;位于房山的北京市永懋源琉璃制品廠電話網絡忙。這或多或少說明了京城多家琉璃廠已經關閉。
最終,北青報記者只打通了兩家琉璃廠的電話。“我們這早停工了,在北京的琉璃廠基本不讓干了。”位于門頭溝的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建議北青報記者去山東、山西找找琉璃廠。而位于昌平的一家琉璃制品廠則還在生產,“門頭溝那邊的琉璃廠都停工了,北京就我們一家還能生產。”該廠的負責人稱,廠里現在用的是煤轉氣,“就是用煤氣發生爐來生產。”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煤氣發生爐是將煤炭轉化為可燃性氣體——煤氣的生產設備,但沒有天然氣環保。那么,昌平的琉璃廠為何還能生產?該負責人表示,區里還沒有部門說這事,廠子暫時還能生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