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以為清華是啥
我有個高中同學,生日是9月1日。我從知道的那天起就笑她:你的出生意味著暑假的終結。
很多年后,這個日子對我來說,變成了尋常的星期一、星期二……我懷里不再抱著新書,腳下不再踩著通往升旗儀式、開學典禮和新教室的路。
但這一天留給我的印象是永久的——關掉“小燕子”,抬頭看黑板。收起游泳圈,來做團體操。再見了,老同學!又見面了,早上6點半的太陽!9月1日一身的儀式感,在它背后,新的知識和成長、老的制度和傳統,都搓著手,等著要我的“命”。
這一天之前,我在家里,想怎么打滾兒都行。這一天之后,我得繃直了,像個人樣兒。
直到現在,我只要一看見這倆數字,就有一種想立正的沖動。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學校和老師確實挺讓人發怵的,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很幸運,我在那些9月1日去報到的地方,多多少少教會了我自律。
最初,我學會的不過是開飯時要排隊,不能打小朋友。然后,我知道上課不能遲到,考試不能作弊。接著,我開始學著把一周分成21個早中晚,談戀愛的時間不能太多,會掛科。最終,我離開了學校,但學校的痕跡再也不會離開我。
在這個9月1日,有些人要提前離開學校了。清華大學不久前發布了一份公告,內含11名研究生的處分決定,違紀理由包括婚內出軌、偷窺女廁、學術不端、毆打他人、無故離校等。最輕的是警告,最重的是開除。
輿論好不開心——瞧瞧,清華也有流氓、騙子和暴力狂。那你以為清華是啥?清華不就是一所大學嗎,里面都是人,有什么都不稀奇。還有人說,原來這就是清華!是呀,幸好你沒上過。還有人為“無故離校五天”挨處分的女生惋惜,這個我得掰開說說。
有幸在清華讀過書。一到放假前,導師總是問:回家嗎?幾號走?眼看收假了,導師又要組織大家開會,缺席需要頗具說服力的理由和證明。
導師解釋過:在校一天,學校都得對你負責。但家有要事、身體不適、不可抗力……只要按學校規定辦,請假不是請不下來。
所以,對那個姑娘,我同情但不惋惜。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灰色”地帶晃悠過。曠課過,晚歸過,考試時東張西望過。但灰色的邊緣不是模糊的,而是一條無比清晰的分界線。從進校之時,所有制度就在那兒掛著,不應以誰的小聰明、父母身份或學習成績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