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這個擁有千萬資產,生活無憂的“大老板”,接受老支書的邀請,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決定帶著大伙一起奔小康。
擔任村支書的頭一年,段新寬捐出10萬元,為村里堵上了債務窟窿;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又自掏腰包建起村文化大院;改造村道,把水泥路鋪到了村民的家門口;讓全村3000多口人吃上清潔的自來水;建起農貿市場,讓100多戶村民進入市場經商;為村里建設了標準化衛生所,村民看病方便了許多……
欒川流行一句老話,“自古積德三件事,修橋補路建學堂”,這三件事,段新寬都做了。“盡我所能,給村里群眾辦點實事,讓大家錢袋子鼓起來,腰桿子直起來,過上和我一樣的滋潤日子。”這是段新寬平時說得最多的話。
圖為段新寬自掏腰包為貧困戶蓋起的房子,寬尚明亮。 齊永 攝
聽聞記者來走訪段新寬的事跡,村民們馬上圍攏過來,向記者述說這位村支部書記為村民付出的點點滴滴。
年過六旬的楊士鐵鰥居多年,他唯一的兒子已經35歲了,因小時候顱外受傷,智力只有四五歲兒童的水平。楊士鐵家三間低矮的土坯房陰暗潮濕,下雨到處漏水,還有坍塌的危險。
段新寬知道后,自己出錢加上政府扶持資金,幫助楊士鐵修建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為其買了一套新家具。“如今,我在段新寬的公司上班,下鄉收石磨,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兒子被安排到景區做一些雜活,也有固定的收入。”楊士鐵對自家目前的生活十分滿足。
村民李志杰因意外事故受傷,從此便與輪椅為伴。他家的房子依山而建,出門得走一段很陡的坡路才能到公共大道上,每次回家得兩人合伙把輪椅抬到屋里。
段新寬帶領大伙兒為村里鋪路時,李志杰望著這段陡坡發了愁。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最后水泥路面一直鋪到了他的屋門口,而且還細心地打上了防滑槽。考慮到他進出都靠輪椅,段新寬在鋪路之初就專門作了安排:“志杰咋方便,路就咋鋪!”
類似的故事在三川村還有很多,面對村民們的熱情贊揚,段新寬總是擺手,顯得十分“不好意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