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未名湖沿岸,可看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鷹鸮
師生15年監測記錄超300種動物
雖然目前設立“自然保護小區”的構想還處在論證階段,但北京大學房地產管理部的殷部長卻表示,北大在保護動植物方面有著一定的基礎:“過去10多年來,北大的部分師生一直在堅持記錄北大校園內的動植物分布情況,這些資料可以為劃定‘自然保護小區’提供重要的參考。”
譚羚迪也曾是一名校園物種記錄者——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的一員。
2002年,北大綠色生命協會的成員就開始對燕園內的鳥類、魚類、昆蟲、植物情況進行調查。
2009年,在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幫助下,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開展了系統的校園鳥類監測和植物物候監測工作,并延續至今。相關的記錄已經持續了15年的時間。
根據北大綠色生命協會的監測結果,目前北大燕園中的動物中,鳥類已達210種,獸類11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1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以及鷹鸮、東方角鸮、鴛鴦等2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外,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在北大燕園記錄到的瀕危動物有細紋葦鶯、黃胸鹀2種,易危物種有鴻雁、烏雕2種。
長期的觀測令許多會員體會到了自然之美。曾經是北大綠色生命協會成員的王放長期拍攝北大校園里的野生動物,“夏天在荷塘,可以看到還在學習飛翔的家燕幼鳥張大嘴巴,落在荷花上等著家長喂食。夜晚循著叫聲,可以在未名湖沿岸找到進入繁殖期的鷹鸮。刺猬性格羞怯,卻在校長辦公樓一線的小山上挖掘出龐大的地下行宮,夏天覓食、冬季蟄伏。”
在王放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多張紅隼的照片。在一張照片中,一只紅隼叼著一只麻雀翱翔過天空,背景是北大的代表性建筑博雅塔。在另一張照片中,一只紅隼幼鳥趴在一處大樓外的空調室外機上。“它這是在用一個個空調室外機作為跳板練習飛行,等它成年之后,從人大到黑山扈,整個中關村都能時時看到它翱翔的剪影。”
根據王放的觀察,北大校園內有至少兩個黃鼬家庭,“一個總在野地游蕩,另一個家庭則活動于宿舍區和食堂。”此外,刺猬、巖松鼠乃至赤鏈蛇,都曾經出現在王放在北大拍攝的照片中。
“在今天,北大一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維系著山水交接,接納著生物繁衍生息,會賦予城市更持久的生命力。”王放說。
文/本報記者屈暢 供圖/王放 線索提供/朱女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