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展示他抓小偷的資料圖
“反扒老爹”義務抓賊35年
“只要我能跑得動,就不會停下來”
“什么?他就是‘反扒老爹’?搞錯了吧!”中等偏低的個頭,蒼老消瘦的身材,猛一看,真有點“勢單力薄”。與他初次相見后的心理落差,讓很多人難掩失望。
這個老人叫張斌,一身深色衣褲,戴著鴨舌帽,雖年逾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鑠,十分健談。在陜西省寶雞市,他的名頭很響亮。只要他往街上一站,大小蟊賊無不懼他三分。
從1982年義務反扒至今,他抓賊上了癮,親手或協助抓獲小偷及各類嫌犯2300多個。最艱難的一次是,與小偷搏斗了幾分鐘后,另一小偷向他連砍三刀,險些喪命。
“反扒老爹”是當地群眾給他起的江湖名號。有些人背地里說他“傻”、說他“二”,但更多的人說他是“俠士”、是“英雄”。那么,他有何過人之處?35年里都經歷了什么?
鄭報融媒記者 石闖 文/圖 發自陜西寶雞
張斌與反扒民警溝通近段發現的線索
從修鎖匠到“業余警察”
秋風漸起,一片片飄飛的落葉撒落在寶雞市的大街小巷,行人們步履匆匆。75歲的張斌老人從金臺區中山西路一個老舊小區里出來,隨手拉上外套拉鏈,快步向公交站臺走去。
這是他好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在公交車上轉悠,去集市、商場、車站或公園溜達,他的目的是在茫茫人海中鎖定“獵物”。這個老頭很倔,嗓門高,脾氣大,老伴拿他沒辦法。
“我從小是個苦孩子,兄弟多家里貧,父母養不起,把我送人了。”張斌生于1942年,3個月大時被養父母抱走。金臺區陵原鄉陵原村,成了他一輩子的根兒,“中專沒上幾天,肚子里墨水少,養了仨孩子,開銷大,為了糊口就學了點手藝。”
修鎖、修水泵、修架子車、修鍘草機……他這個人腦子活,愛鉆研,也勤快,很快就在陵原村及附近吃開了,然而,鄉村畢竟活兒少,顧不住。1979年,張斌就在寶雞市繁華的建國路農貿市場擺攤,“修鎖、修拉鏈、刻圖章,離家也就三四公里,白天來,晚上回。”
嫻熟的技藝和熱情的服務讓他的生意紅火起來,也讓他的接觸面擴大了。1982年的一天,一個鄉下老太太懷揣400塊錢來市場買東西,結果錢被偷了,老太太急得號啕大哭,當場昏厥。原來老太太的親人剛剛去世,她來城里置辦壽衣等東西,這可把她氣壞了。
“你別著急,仔細說說。”嫉惡如仇的張斌一聽憤怒了,他向老太太及店老板問清小偷的身高、衣著、相貌后,再也坐不住了,就朝小偷離開的反方向追,并在一個出口與小偷正面遭遇。經過一番廝打,他死死地將小偷按在地上。突然,周圍十幾名群眾自發鼓起了掌。
他一下子愣住了,這是張斌第一次反扒。“我覺得應該這樣干,沒想會得到這么大肯定。”從那一刻起,群眾自發鼓掌的畫面深深地刻在了張斌的腦海里,成了他持續前行的動力。
自此,他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攤位上,而是利用處在十字路口的便利,警惕形跡可疑的人,一旦發現小偷作案就沖上去。時間久了,張斌“業余警察”的名聲不脛而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