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開大學醫學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同學們正在做實驗。
審批流程從兩個月縮短到10天
南開大學建成果轉化“高速路”
核心期刊上的篇篇論文、實驗室里“呼呼大睡”的成果,如何避免成為“陳果”,擺脫“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雙創”大潮下,如何更好地激發教授們的創新活力,打消顧慮主動參與科研成果市場轉化?……這些困擾大學多年的老問題,現如今在南開大學得到破解——
為加速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南開大學劃分出了“科研特區”,采取“先行先試先發展”的辦法,鼓勵老師們先把事情做起來。
老車新路,政策一出臺,不僅廣受學校老師和科研人員的擁護,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也隨之駛向了快車道。
老院士5天完成成果轉讓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8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李正名過得特別舒心,他多年的心愿終于實現了。作為解放后第一批“海歸”,我國農藥科學領域泰斗,凝結了他多年心血的單嘧磺隆、單嘧磺酯除草劑技術終于正式簽署協議,完成了技術轉讓,開始進入工廠化大規模生產階段。這一協議,不僅讓躬耕農藥領域60余載的李正名院士和團隊獲得了300萬元的現金,按照合同約定,產品投放市場后,每年市場銷售額的9%也將歸屬南開大學和李正名院士團隊。
說起這一份豐厚的轉讓合同,李正名院士沒有半句提到自己研發時的辛苦,反而說:“能夠順利快速地簽訂了協議,多虧學校有個好政策,讓我走了綠色通道。”原來, 9月25日,河北省趙縣的一家藥業集團找上門來談合作,希望能夠盡快獲得單嘧磺隆、單嘧磺酯除草劑的獨家生產許可。此前一直醉心科研,心無旁騖的李正名才開始著急起來,“當時特別著急,感覺希望不大了,因為合作方要求必須在國慶節完成全部的實施許可協議和合同,可我知道,按照學校正常審批流程,沒有一兩個月,協議根本簽署不了!”說起來當時的焦急情景,李正名非常感慨,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到了學校科技處,詢問能否有解決辦法。
“當時天還挺熱,李正名院士急得滿臉大汗,進門就問有沒有辦法能快速解決轉讓的難題。”南開大學科技處工作人員說,他們看著這位樸素儒雅的老院士急壞了,也非常心疼,連忙安慰他,并告訴李正名,他所在的化學學院是學校的科研成果轉讓“特區”。只要老師們科研成果的著作權歸屬清楚,轉讓利益分配清楚,轉讓時在學院范圍完成公示,通過校內辦公系統上報,實行電子簽批即可,不用像以前一樣必須經過各種程序審批通過。從科技處獲得這一信息后,李正名非常高興,他僅用半天就做好了團隊權益分配等相關工作,最終,在學院和學校的一路“綠燈”下,9月30日上午,李正名院士順利地與合作廠家完成了技術轉讓的協議,也了卻了他多年的一樁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