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招,雨天召開修路會
曹瓊蓉果然有辦法。
一個大雨天,村廣播播出通知:請大家趕快到村委會召開緊急會議……
“什么急事喲,在大雨天通知開會?”村民雖然直咕隆,但還是穿著雨靴,踏著泥濘的泥巴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到村委會。到村委會時,幾乎人人都是一身泥漿。“今天開會是討論修路的事情。”曹瓊蓉拋出了會議主題。
原來,新橋溝村村道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土坯機耕道,又窄又爛。當上副主任后,曹瓊蓉想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土坯機耕道硬化成水泥路。但村民認識不統一,一直達不成共識。于是曹瓊蓉想出這個“大雨天開修路會”的奇招。
村民們望著彼此身上的泥漿,共識很快就達成了: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大伙齊心協力把村道水泥路修起來。
2013年3月,新村道硬化工程動工。曹瓊蓉指揮著大家挖路基、搬水泥,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忙得不亦樂乎。黃美剛在家里煮好飯,卻常常不見妻子回家吃飯,就把飯菜送到工地上。曹瓊蓉端著碗,坐在土坎坎上就狼吞虎咽起來。
黃美剛見曹瓊蓉忙公家的事兒這么投入,勸不住也不敢勸,只好擱下收廢舊、編篾席的生意,煮飯、照顧老人和孫子、打理莊稼,成為專職的“家庭煮男”。
村民踴躍投工、投勞、出資……長達4.8公里的水泥村道通車了。村民和工業品、農產品進出村都更方便了。
村道硬化了,曹瓊蓉和其他村干部又開始謀劃修建社道。經過兩年奮戰,到2016年春天,社道土坯路全部完工。
圖個啥?除窮根
百頁筆記 助村民吃上干凈水
2013年6月的一天,72歲的老人黃春英進山挑水時,摔成骨折。
前幾年,不少村民在自己房子周邊挖化糞池,滲漏導致水井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黃春英家附近的水井受到污染,兒女又在外地打工,老人只好進山挑水,單邊就要走半小時。歸途中,黃春英在下階梯時體力不支,連人帶桶摔倒在地。看著摔傷的老人,曹瓊蓉的心情格外沉重。
鄉親們吃水的問題再也等不得了。曹瓊蓉用了大半年時間調查,調查筆記上,把村上每一口水井的情況、每一個村民的訴求都記錄得一清二楚。“4組田道英家吃水困難”“5組陳大珍家吃水困難”“全村87%的水井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曹瓊蓉的調查筆記多達100多頁。
曹瓊蓉帶著鄉黨委、政府支持的報告找到高坪區水務局,一同送上去的還有多達100多頁的調查筆記。區水務局干部眼眶一陣濕潤,立即啟動立項。2014年6月,人飲工程開始動工。4個月后,打出4口機井、4口蓄水池,修了6000余米輸水管道,120多戶村民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
通水那天,黃春英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嘩而出。“瓊蓉啊,謝謝你!”黃春英拉起曹瓊蓉的手不愿松開。
此后,小機井向新橋溝村小居民點延伸。
八畝蓮藕,引來成片蓮花開
2014年,全村248戶826人,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262人,屬于重點貧困村。根據計劃,2018年12月底以前,新橋溝村將摘掉“重點貧困村”帽子。
路通了、水有了,曹瓊蓉和其他村干部思考脫貧產業。他們四處考察,請區上的農技員進村把脈,最終確定了種植蓮藕的發展思路。“種水稻至少能保證有口飯吃,種藕沒技術,賣不掉咋辦?”一社貧困戶楊文平的說法頗有代表性。
2015年4月初,曹瓊蓉將自家的8畝水田全部換種上蓮藕。在她的引領下,4名村干部也帶頭種植蓮藕21畝。
同時,曹瓊蓉買來專業書籍學習種蓮藕知識,還上網查詢資料、咨詢區上的蓮藕專家。她白天在村廣播上宣講,晚上打著手電筒,一家一戶反復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村民們被曹瓊蓉的堅持所感動,有40戶村民種上了132畝蓮藕。
當年,全村132畝蓮藕,畝均增收3000元,3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2016年春天,村上種植蓮藕的面積一下子擴大到600余畝。4月底,600余畝荷塘里荷葉搖曳,荷花花蕾露出尖尖角……
“待村里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后,搞一個荷花節,讓還沒有脫貧的農民吃上‘旅游飯’。”曹瓊蓉望著眼前、憧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