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東全省登記在冊吸毒人員達10.4萬余人,居全國第16位;吸毒人群遍布所有縣(市、區)和鄉鎮街道;近三年來全省破獲毒品犯罪案件2萬余起,抓獲涉毒犯罪嫌疑人2.2萬余人,禁毒形勢非常嚴峻。12月1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山東省禁毒條例》,共7章65條,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娛樂場所應在顯著位置設立禁毒警示標識
“受當前國內外涉毒因素的綜合影響,我省面臨的毒情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主要表現在:吸毒人群總量持續上升,毒品犯罪呈多發高發態勢,制毒物品和制毒犯罪暗流涌動,打擊治理毒品問題難度越來越大,亟需通過地方立法形式對各方面工作進行規范和完善。”省政府法制辦副巡視員孫成文說。
《條例》明確了禁毒責任和工作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禁毒工作的領導,實行禁毒工作責任制,將禁毒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平安建設等的重要內容,并將禁毒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禁毒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本行政區域禁毒工作。”
廣泛深入地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禁毒意識和抵制毒品危害的能力,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為此,《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設或者確定固定的禁毒教育場所,免費向社會提供禁毒宣傳教育服務。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村民、居民和流動人口的禁毒宣傳教育。
《條例》還規定,娛樂場所和旅館、洗浴、茶館、酒吧、會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等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立禁毒警示標識,張貼或者擺放禁毒宣傳品,公布舉報電話,對從業人員進行禁毒宣傳教育培訓,依法落實禁毒防范措施,預防毒品違法犯罪行為在本場所內發生。
校車駕駛人吸毒,取消駕駛資格
“為遏制毒品來源、毒品危害以及易制毒化學品流弊,條例明確對毒品和制毒物品實行管制。”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利介紹。
針對不法分子從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中提取制毒原料、管控缺乏有效手段的實際,《條例》對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銷售渠道規定了具體的管理措施,明確藥品零售企業應當嚴格執行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實名登記、限量銷售、專柜專人管理等規定,發現超過正常醫療需求,大量、多次購買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的,應當立即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機關報告。
在物流方面,《條例》要求,物流運營單位應當實行運輸、寄遞客戶身份、物品信息登記制度,發現客戶委托運輸、寄遞疑似毒品或者非法委托運輸、寄遞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易制毒化學品的,不得運輸、寄遞,并立即向公安機關和有關管理機構報告。
針對利用互聯網傳播毒品違法犯罪信息不斷增多的現象,《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網絡制作、發布、傳播、轉載、鏈接吸毒、制毒、販毒的方法以及技術、工藝、經驗、工具等涉毒違法信息。
對于社會公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藝人涉毒、“毒駕”等問題,《條例》也作出了規定: 廣播影視、文藝表演團體以及相關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因吸毒行為被公安機關查處未滿三年或者尚未戒除毒癮的人員,不得邀請其作為主創人員參與制作廣播電視節目或者參與文藝演出;不得播出其作為主創人員參與制作的電影、電視劇、廣播電視節目以及代言的商業廣告。禁止吸食、注射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船舶、軌道交通工具、航空器等。大中型客貨車和出租車駕駛人因吸毒被注銷駕駛證的,取消其從業資格。校車駕駛人有吸毒行為記錄的,取消其校車駕駛資格。
自愿戒毒人員與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分開管理
對吸毒人員落實教育感化、身心矯治、康復救助等戒毒措施,是禁毒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條例》依照禁毒法、戒毒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各項戒毒措施作了進一步細化。
《條例》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對吸毒人員進行登記,實行動態管控。吸毒人員自愿接受強制隔離戒毒的,應當經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所在地公安機關書面同意后,進入指定的強制隔離戒毒場所戒毒。自愿接受強制隔離戒毒的吸毒人員,應當與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分開管理。
為最大限度地關愛救助吸毒人員及其家庭,體現人文關懷,《條例》明確,被依法強制隔離戒毒的吸毒人員是未成年人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人員的唯一撫養人、扶養人、贍養人的,公安機關在作出強制隔離戒毒決定的同時,應當將未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員的情況通知其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其戶籍所在地與現居住地不一致的,通知現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收到通知后,應當立即對未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員進行妥善安置,并及時將安置情況書面告知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通知吸毒人員。
作者:趙君 張晨
來源:大眾日報·山東政事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