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雌性蘭花螳螂外形頗似色彩鮮艷的蘭花,像一朵蘭花一樣吸引著獵物。它的腿部頗似花瓣,體色呈現黃色或者白粉色,然而雄性螳螂卻存在著一定差異,雄性的身體僅是雌性的一半,體色呈綠褐色。目前,最新一項研究揭曉蘭花螳螂性別差異的秘密,雌性螳螂進化策略是獵捕授粉昆蟲,其體形模擬成鮮艷的蘭花,而雄性體形較小,色彩平淡,適合于隱藏伏擊獵物。
為了掌握雌性和雄性螳螂更多的進化信息,美國克利夫蘭國家歷史博物館加文-斯文森(Gavin Svenson)和同事在實驗室使用立體顯微鏡測量了數百只螳螂的體形,同時,他們模擬了螳螂的一些進化特征,例如:顏色、進化時期的變化。
最后研究人員研究了蘭花螳螂和它們遠親之間的進化關系,這將有助于揭曉蘭花螳螂不同尋常外形的變化之謎。這項研究結果暗示蘭花螳螂的祖先曾在某一時間生活在花卉周圍,它們以捕食傳粉昆蟲為食。斯文森指出,之后一些雌性螳螂開始逐漸進化,體形變得更大,比傳授昆蟲的體形更大,適合于捕食它們。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報告》雜志上。
伴隨著雌性蘭花螳螂逐漸變大,它們將能捕獲更多類型的昆蟲獵物。螳螂進化的第一階段是形成深綠色體色,從而使它們很難被掠食者發現。下一階段將出現在雌性蘭花螳螂,它們體色趨向于黃色、白色和粉色。這意味著雌性蘭花螳螂體形較大,體色更鮮艷,通過模擬花卉更能有效地吸引昆蟲。相比之下,雄性蘭花螳螂體形較小,很容易偽裝隱蔽起來,從而使它們可以避開掠食者的攻擊,更好地尋找交配對象,伏擊獵物。(悠悠/編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