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實錄 王國慶答記者問視頻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于3月2日16:30在人民大會堂一層新聞發布廳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網、中國政府網進行現場直播。
劉佳義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
我代表大會秘書處向所有中外記者表示歡迎!今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在此首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本次發布會時間70分鐘左右。首先請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先生介紹本次大會的安排,之后發言人將回答大家的提問。
王國慶
謝謝秘書長。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下午好!非常高興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又跟很多老朋友見面了,還見到了很多新面孔。剛才秘書長說了今天是傳統佳節元宵節。我想在座的各位,包括你們在本部的同事,可能都是要在緊張的趕稿和趕節目的工作中度過這個節日了。但我還是要向各位致以節日的問候,并道一聲大家辛苦了!
今天人比較多,尤其站在高處的一定注意安全
在回答大家提問之前,我受全國政協大會秘書處的委托先簡要通報本次大會的日程安排。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將于明天下午3點在人民大會堂開幕,15號上午閉幕。大會的主要議程是聽取和審議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關于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列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并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及其他有關報告,討論憲法修正案草案和監察法草案等;審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政治決議等決議和報告;選舉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
這次大會將安排兩次大會發言,十三次小組討論,一次界別聯組討論,三場記者會。為了方便大家采訪,今年我們首次組織了三場“委員通道”進行集體采訪活動。
現在大會的籌備工作都已經就緒。政協大會的開幕會、閉幕會和大會發言將對中外記者開放。對媒體開放的小組討論和界別聯組討論將通過全國政協網站等提前公布,請大家關注。
下面我愿意就本次大會和政協工作相關的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劉佳義
現在開始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的名稱。由于時間關系,每位記者只提一個問題。請開始提問。
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央視新聞移動網記者
我想請問發言人的是:我們知道今年是換屆之年,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而2100多名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即將開始他們的任期。請問發言人,您如何評價過去五年政協的工作,有什么樣的特點、有什么樣的亮點?您對于新一屆政協委員在新時代履職有一些什么樣的新期待?謝謝。
王國慶
謝謝你的問題。在這之前我還要感謝媒體,這些年來一直對政協工作、對政協大會給予的高度關注,給予的充分報道。中共十八大以來這五年,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民政協進一步開拓團結民主、務實進取、蓬勃發展新局面,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特點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領導下,人民政協事業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2200多名委員,可以說是認真履職、踏實工作。我們很自豪地說,我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說到特點亮點,可以用以下四句話作精煉概括,那就是:完善了協商議政格局、強化了民主監督職能、拓展了團結聯誼工作、加強了履職能力建設。盡管短短四句話,這背后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也有大量的數據。今天在這兒就不具體講了,因為明天新一屆政協大會上俞正聲主席將代表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報告,對全國政協過去五年的工作進行全面地總結。
說到今后五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是新時代推動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人民政協將把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泛凝聚正能量;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獻計出力。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人民政協的工作一定會以嶄新的氣象和優異的成績回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謝謝。
劉佳義
請繼續提問。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請問發言人,政協委員們對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對突出“高質量”有何評價和分析?謝謝。
王國慶
經濟問題是大家一直很關注的,也是連續三年我們在準備的時候都認真準備的一個題目。回答得好不好,經濟日報是專家,能不能滿意到時候請你打分。2017年中國交出了一份很提氣的經濟年報,經濟總量突破82萬億,幾乎相當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也就是英國、印度、法國、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六國的總和。6.9%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也是可圈可點。在全國政協1月份召開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上,委員們認為盡管去年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好于預期,不僅“顏值”高,“氣質”也相當好。具體表現在運行穩、就業穩、物價穩、國際收支穩,同時結構趨優、動能轉換、效益提升的態勢更加明顯。
展望2018年,委員們認為繼續向好、穩中有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我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委員們認為,發展經濟要緊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刻把握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把提質增效、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二要堅決防范各種風險;三要務求改革取得實效;四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要切實完善民生保障機制。有的委員也說,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還要有高標準、嚴法治和好文化。沒有高標準就不會有高質量;有了高標準還必須有嚴格的法治保障;好文化就是要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所以只要我們切實領會和把握,認真貫徹并落到實處,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定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主引擎作用。謝謝。
劉佳義
請繼續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脫貧攻堅是近兩年來的一項重點工作,在對扶貧工作的審計中時不時曝出一些問題,不少問題已公開報道,我就不再提及了。請問發言人,政協委員們在調研中是不是也發現了類似問題?委員們認為怎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這類問題?
王國慶
在過去五年里,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6600多萬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也在大幅下降,我們說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當然在這么大的攻堅戰中出現一些問題也是正常的。全國政協去年召開的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的主題就是“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為了掌握實情、找準問題,在常委會召開前100多名委員分赴75個貧困縣走村入戶,開展了時間跨度長達4個月的實地調研。
說到這兒我想到,當時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這篇報道中說,去年4月中旬的一天,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上的環縣,那時候還寒風依舊。在耿家村,村外黃土飛揚的一條小路上,走來了兩位身穿深色休閑裝看著像干部模樣的人,還有一位是個年輕小伙子。他們過了兩個斜坡就進了當地村民趙永堂的窯洞。趙永堂只知道這兩位看著比他們村長還大的“官兒”,坐在炕沿上跟他聊,有說有笑地拉家常。拉家常當中就在問精準扶貧政策在村里的落實情況。這兩位就是我們精準扶貧監督性調研組的政協委員,他們沒有帶“隨從”,也沒有開車進村,就這么進去了。也就是這種“微服私訪”讓他們真正地了解到,剛脫貧村民怕又返貧的擔憂,聽到了扶貧項目過于集中、地方配套負擔太重的抱怨,掌握了檢查考核過多過繁、基層干部疲于應付的實情。
經過深入調研,委員們在形成的40多份調研報告當中,在常委會議的討論發言中為解決存在的問題發聲出力,他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比如要統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精準聚焦貧困人口脫貧,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比如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又比如要在拔窮根上下功夫,筑牢持續穩定脫貧基礎。還比如要切實關注各種風險隱患,積極主動防范化解。還比如要力戒形式主義,改革考核方式,為扶貧考核“瘦身”。當然他們也建議要加強專項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的扶貧工作能力水平等等。今年全國政協還將圍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續發力助力。
劉佳義
繼續提問,給后排記者一個機會。
光明日報融媒體記者
一直以來政府都在倡導為中小學生減負,但普遍反映孩子們的壓力和負擔依然不輕。請問發言人,怎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學習、成長的氛圍與環境?謝謝。
王國慶
為中小學生減負,長期以來一直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個沉重話題。我們也做了一點統計,從1951年到2017年國家圍繞中小學學生的減負出臺過幾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詩云:“一山放過一山攔”。幾十年喊減負,有些地方孩子們的書包越喊越沉,課外負擔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時間越喊越少。也有數據顯示,我們國家中小學生每天課外寫作業的時間是2.82小時,時長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將近3倍。說到這兒,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讓我們蕩起雙槳》,里面有一句歌詞:“做完了一天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我就在想,看看我們身邊有的孩子。我聽到周圍有人講,那些孩子們有的時候作業做到晚上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做完作業他們上哪兒歡樂,到哪兒蕩起雙槳呢!
學生減負是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在關注的一個話題。大家認為,學生減負涉及教育觀、人才觀和相應的制度機制等深層次問題,是一個需要綜合施策、全社會共同發力才有望解決的系統工程。作為政府要優化管理,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的綜合改革,切實改變應試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破除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的唯一標準,以此來營造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減壓的良好教學大環境。特別是還要加強對各類校外培訓的管理,切實把教育部等四部門2月中旬、也就是前不久部署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落到實處,讓課外培訓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補充,而不是變成強化應試的“助推器”、家長和學生負擔的“增壓器”,更不能被有些人用來干擾我們的教育秩序,煽動社會焦慮情緒,成為他們牟取暴利的工具。前兩天也有很多媒體在報道,有的家庭不堪重負,這些錢上哪兒去了?從學校來講要堅持科學施教,要建立以學生健康發展為本的教學關系,嚴格遵循教學規律和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現在大家也都對超前教育意見很大,所以要以制度創新形成學生減負的長效機制,合理設計學生作業的內容和時間,把學生和家長從繁重的作業負擔當中解放出來。對于學生參加課外培訓也要予以科學的引導。家長們也要打消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要克服從眾心態,不要攀比報班,不額外給學生加壓,避免形成“校內負擔減了,校外又增加”。同時學生要注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高效的學習習慣。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小學生減負確實是個大難題,但為了孩子們,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要呼吁,我們別再僅僅是坐而論道,而應以真抓實干的精神,起而行之、迎難而上,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一座一座地搬走年幼孩子們本不該承受的重負之山,讓他們真正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成才。我們眼下能不能呼吁讓孩子們每天多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