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處置 如何在法律框架內行走?
在這起事件中,當時奔馳車是否發生了問題,或許還需要進一步的權威檢測才能確定。不過,這起事件在法律框架內會有著怎樣的走向,不論是車主、奔馳公司對這樣一起事件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
如果奔馳車確實存在問題,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維權?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景明:“法律規定消費者維權的途徑的首先是協商,那作為奔馳這么大公司,假如說他自己有過錯,相信這種協商,他是能夠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假如說他最后協商不成,那么有好多途徑,比如說向有關部門,向技術監督部門投訴,也可以通過起訴來解決。”
在事件真相出爐之前,過分的猜測甚至不理性的謾罵,無論是對車主個人,還是奔馳這樣一家企業,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公眾應該如何圍觀呢?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教授認為,雖然很多人在做分析,但是畢竟不是事發的那輛車,在最終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不能武斷地下定論。
王敬波:“在客觀事實尚未澄清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夠憑借自己的主觀判斷來去評判某一方的是是非非,因為一切的判斷,都應該基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