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還有近500萬元的欠款無論如何無法償還。
最后,她只好離家出走,到外地去躲一躲,這一躲就7個多月,這段時間,她幾乎不出門,也不敢給家里打電話。
一開始,她很想自己的兒子,但現在,她可以回家了,又不敢見兒子了,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兒子,“本來我可以給他很優越的生活,現在呢,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釋,還有我的老公也是……”?
報警后,警方統一行動,民警說,如查實確實為“套路貸”,經過法院審理判決,何華不用承擔本來就不合理的債務。
幫人擔保貸款2萬元
莫名背上140萬債務 唯一房產被強行抵債
今年30出頭的杭州人王先生怎么也沒有想到,兩年前因為幫人借貸擔保2萬元,兩年后這筆債務卻如滾雪球般讓自己莫名背上了近140多萬元的巨額債務,甚至連唯一的住房都被逼抵債了。
2016年10月,家住杭州下城區的王先生接到朋友A請求,希望其幫朋友B做個2萬元的借貸擔保。
盡管有些疑惑但礙于朋友情面,王先生還是勉強答應了。
三人一起到犯罪嫌疑人施某公司辦理借款,但朋友又找借口突然改稱要讓王先生幫忙共同借貸。
王先生說自己極不情愿的,但卻架不住兩人軟磨硬泡,他們還下跪,許諾給他股份回報等好處。
王先生最終還是心軟了。
簽署借貸協議時,明明2萬元的借款,但合同上卻虛高成了4萬元,施某解釋稱其中1萬元是保證金,另1萬元含上門費、平臺管理費、訴訟費等預支費用,實際拿到借款是2萬元,并且說明只要按照合同約定按期還款,累計只需要還款2萬元,但若逾期未還,則約定要還4萬元。
簽完合同后,朋友B的銀行卡上立馬就收到了2萬元貸款,王先生也簽了字。
王先生沒想到,他的噩夢便從此開啟。
兩個月之后,朋友B“突然”失聯了,借貸公司便向王先生來催討之前的4萬元“欠債”。
王先生還不出,只好又借貸4萬,用來填補之前的欠款。虛增合同變為6萬。
后因為不斷 “拖延還債”,王與對方的債務約定從6萬元又變成了9萬元,再又變成了20萬元。看王實在還不出錢,犯罪嫌疑人余某清又以到法院起訴、找他家人麻煩等方式軟硬兼施,逼迫王某又去指定的第三家投資公司繼續借貸還20萬“欠款”,借貸合同這次變成了40萬……之后,對方又如法炮制,王某又被逼向第四家投資公司借貸,借貸金額不斷刷新,一年之后其“欠債”已達120萬元。
王先生位于市中心的房子被強行抵債。
期間,王先生還不斷遭受對方言語威脅、非法拘禁、毆打體罰等。
“姐,利息很低的貸款考慮一下?”
“哥,有資金需要嗎?”
這樣的推銷電話,是不是接到過很多?小心,有可能是陷阱。
低息貸款的推銷電話、
隨機分發的貸款廣告、小型網貸平臺……
都暗藏玄機和套路
打來推銷低息貸款的陌生電話、馬路邊隨機分發的貸款廣告、魚龍混雜的小型網貸平臺……這些都可能是“套路貸”。
套路貸和高利貸以及一般民間借貸是有區別的。
合法的民間借貸是在法律規定的利率范疇內盈利;高利貸是以獲取高額利息為目的;套路貸目的不在于“吃本金”、“吃利息”,而是通過一步步設套,最終非法占有受害人的財產,本質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套路貸大多為團伙化運作,有些甚至成立了公司,還設有經理、財務、業務專員、法務等多種崗位。
從目前公安機關偵破的案件來看,套路貸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房貸”。
這類案件中,套路貸團伙盯上的是受害人或其近親屬名下的房產,會通過虛增債務的方式,讓受害人將房產作為抵押,最后以提起訴訟、申請財產保全等方式占有受害人的房產;
二是“車貸”。
這類案件是針對名下有車,尤其是豪車的受害人。
套路貸團伙往往以“低利息、無抵押、不扣車”等幌子誘騙受害人簽訂車輛抵押貸款合同,之后再以超期、違約等理由,強行扣車、拖車。
車貸中還有一種被嫌疑人內部稱為“吃快餐”的套路,即簽訂合同后,在未發放貸款的情況下就制造違約借口,單方認定違約,隨后扣押車輛,通過所謂的協商、談判、調解等手段敲詐受害人。
三是偽裝成普通“民間借貸”的套路貸。
這類案件中,套路貸團伙的目的是占有受害人的現金、存款等財產,在確認從被害人處有利可圖后,嫌疑人會以一張看似普通的民間借貸合同為誘餌,受害人簽訂后,再層層加碼、虛增債務,最后通過非法拘禁、敲詐勒索等手段逼迫受害人還款。
套路貸是怎么“下套”的?
據警方分析,套路貸給受害人“下套”,通常都是按照以下套路:
第一步:以“小額貸款公司”名義招攬生意。
第二步:簽空白合同。
第三步:制造一個“證據鏈條”
第四步:單方面肆意認定違約或故意制造違約。
第五步:惡意壘高借款金額。
第六步:軟硬兼施“索債”。
究竟是那些人在進行“套路貸”詐騙?
從杭州市公安局打擊的情況來看,主要以年輕人為主,本地人外地人都有,一般都有三人以上的組織,采取公司化運作。
從警方破獲的案件來看,這些套路貸詐騙人員,有相當一部分都曾有“放炮子”(高利貸)的經歷,也有一些是來自各行各業,比如曾經有一個快遞團隊,老板發現“套路貸”來錢快,于是整個團隊轉型干起了這個事。這些公司往往手續齊全,人員架構齊整,披上了“正規公司”的外衣。
老百姓如何判斷、防范“套路貸”?
“套路貸”其本質是違法犯罪。
實施“套路貸”的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借款人著急用錢而又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心理,假借所謂貸款業務,實則設置“低門檻違約條件”“高金額違約責任”的陷阱合同,再制造各種理由認定被害人違約,并以處理車輛相要挾,敲詐被害人財物。
發現這幾個特征就要提高警惕了:
一、貸款條件特別好。
如果貸款公司給出的條件特別吸引人,比如利息特別低,“低利息、無抵押、不扣車”,這個時候心里就要有數了,天上不會白掉餡餅。
二、簽的是“陰陽合同”。
給你的合同金額,和實際到手金額不符。
三、單方面認定違約。
如果被對方單方面無理認定違約且不容置辯,那么八成遇到“套路貸”了。
警方表示,如果在民間借貸過程中遇到類似情況,必須提高警惕,在保證安全前提下保留證據,及時報警。
除了以上的套路
身邊還有一些貸款陷阱需要警惕。
在網絡貸款平臺借錢太容易
她借了又借
講講我的親身經歷。
前段時間,我突然接到十來個奇怪的電話,有廣州、上海、北京各個地方打來的,有些人說話還算客氣,有些人則是上來就破口大罵,說話非常難聽。經過初期的摸不著頭腦后,我終于搞清楚了,這些來電都在找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朋友小君(化名)。
小君22歲,讀的是專科院校,在校期間成績也不算突出,等到快畢業的時候,她才發現,求職并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在十幾次碰壁之后,她終于應聘進入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做行政人員。
剛進公司的前6個月是實習期,不算工資,每個月只有1500元的補貼,她不想上下班路上耗費太多時間,便在公司附近跟人合租了一間房子,每月租金1200元。
這時候,她第一次遇到了錢的問題,公司的補貼要到月底才發,而租金卻要提前交,還得付三押一。她家里條件并不好,父母都是農民,家里還有個弟弟,聽說她找到工作,媽媽就明確表示,不會再給她生活費了。
小君也想到過借錢,可身邊并沒有人愿意借錢給她。直到有一天上班,她在單位樓下的廣告屏里看到一個網貸APP的廣告,忽然靈機一動:“可以先去平臺上借點錢,等發工資了再還。”
小君當即就下載了這個APP,APP的廣告里一直在強調“便捷”、“無需手續”、“超低利息”。
網貸的手續確實很便利,不需要審核資產,只要填寫姓名、電話、住址等基本信息,再拿著身份證拍一張正面照片就可以了。
不過,對方也提前告知小君,如果到期還不上欠款,就會通知她的家人朋友,甚至走法律途徑。為了保證她會還款,對方還復制了她通訊錄里所有的聯系人信息。
小君借了5000元,錢幾分鐘后就到賬了,但她一查,只收到3200元。小君去問網貸公司的人,對方答復說,為了防止她還不出錢,手續費、利息都要在借款里提前扣除,這是“業內規矩”。
小君想著錢差不多正好夠了,也就沒跟對方多作爭辯。
房租交了,小君心頭一塊石頭也落了地,每天和同事、朋友一起吃吃玩玩,過了三個月的瀟灑日子。?
“現在想起來,網貸這種事,開了一次頭就很難收住了。”小君后來跟我說過,自己以前在學校,生活很單調,出來工作以后才發現,外面好玩的東西這么多,做美甲、去KTV唱歌、密室逃脫,都需要花錢。她也開始買面膜、新衣服,1500元的補貼發下來還不到一個星期,就被她花了個精光。
很快到了要還款的日子,小君身上一分存款都沒有,為了還上錢,她又下載了另一款網貸APP,借錢來“填坑”。
就這樣過了大半年,錢越滾越多,那些小型貸款平臺幾乎都被小君借遍了,借不到錢,她就拖著,不接電話,也不還錢。
再后來,我也找不到她了,退了租住處、辭了工作,微信和QQ都注銷了。
再聯系上她是4個月后,小君換了一個電話號碼,又出現了。
她說,自己之前明明只借了兩三萬塊錢,可不知道為什么,最后七算八算,加起來竟然要還十多萬。她曾試過跑回老家,但家里也不得安寧,爸媽的電話都被網貸公司打爆了。
小君的爸爸被氣病了,媽媽借遍家里親戚,替她還上了這筆錢。
2017年10月陳小姐來電:
我弟弟貸款,現在欠款30萬,然后他身邊好幾個朋友也都卷入了,弟弟在杭州讀書,后來為了付利息連學費都交不起了。
2018年4月何先生來電:
我在一個公司貸了幾百元,是上大學時借的,現在,我需要還幾萬元,我咬牙還了,但他們居然又說我沒還,還發短信給我的很多朋友,給我的名譽造成很大的影響。
民警提醒廣大市民群眾,貸款應到各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不要輕信無金融從業資質的個人、公司發布的廣告信息。如果遭遇“套路貸”,應盡可能保存相應證據資料,并及時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