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6月14日電 記者14日從陜西省環保廳獲悉,該省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開展范圍覆蓋全省行政區域內所有排污單位。截至目前,陜西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80余場次,成交總額11.18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對有限的環境容量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為協調發展和環保的關系,急需有一種措施來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使之在環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開展生產活動,于是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由此產生。
陜西省環保廳副廳長李敬喜表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是運用市場化手段控制污染排放總量,推動污染治理、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一項環境經濟政策,是中國生態環境資源領域一項重大的、基礎性的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據了解,陜西作為中國11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省份之一,經歷了從新改擴建項目交易試點到有償使用和交易全覆蓋,從氣到水,從單一要素污染物排放交易到四種污染物排放全交易的過程。截至目前,陜西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80余場次,成交總額11.18億元。2018年,將在全省所有排污單位全面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管理。
據介紹,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中,企業的減排量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一方面,企業通過污染治理產生實際減排量可以用于自身新建項目,為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提供環境容量。另一方面,在以后開展企業間排污權交易時,企業可以把可交易的排污配額拿到市場上去公開買賣。
針對交易制度是否會造成某個區域內排污權過于集中,導致環境質量惡化的質疑。陜西省環保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副處長趙瑞認為,雖然企業可以通過交易機制在市場上購買到排放權,但實際排放量還要受到國家和地方其他環境保護法定義務的制約,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保證排放源當地的環境質量。
陜西官方表示,通過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改善了環境質量。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有效解決了造紙、氮肥、皂素等行業對渭河及漢丹江水質的污染威脅,確保渭河變清及漢丹江流域水質安全。(完)(張一辰 黨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