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幅幅由黑白兩色線條、線圈、漩渦、網格組成的圖案,出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田炳信靈意畫”研討會上。畫的作者是62歲的法學博士、詩人、作家,現任港澳日報社長田炳信。
他的畫靈感源于先秦典籍《山海經》、文字辭典《爾雅》、甲骨文,以及先民的陰山巖畫,充滿圖騰感。因畫風精靈古怪,故稱“靈意畫”。到目前為止,已形成靈鏡系列、巫覡系列、山海神獸系列、群獵系列等6000多幅作品。
2015年8月26日第一幅靈意畫誕生后,不到三年時間,已在30多個行業產生了200多種靈意衍生品。2017年8月7日,第一座靈意雕塑——“靈魚滾月”在包頭落成,很多市民特意趕來與這個20米高、18噸重的不銹鋼造型合拍夜景。此后,靈意畫以唐卡、沙畫、黑陶、紫砂、篆刻、版畫等多種非遺形式或定制產品結合,在短時間內形成了“靈意畫+”概念的爆發式落地,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藝術現象。
“很多非遺項目難以為繼,我思考良久,不是工藝過時,恰是圖案太陳舊,難以引起剛剛崛起的、具有消費能力的互聯網人的關注和好奇。”現場,會議主角田炳信介紹了自己在創作之初的思考:像龍、麒麟、鳳凰、貔貅這些無中生有的文化符號,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和用之不竭的靈感,現在,我們的藝術創作要感知互聯網時代的變化,對古老的中國文明進行二次激活,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但是,藝術作為研究對象,是分門別類的。按照傳統的藝術劃分,靈意畫無法歸類,加上其創始人田炳信非美術院校科班出身,沒有傳統繪畫的師承授受,靈意畫問世之初,曾被很多人,包括一些方家大師排斥在藝術殿堂的大門之外。
對一種新的藝術現象,是包容、支持、還是否定?“作為有話語權的研究單位,應該有一個相對客觀公正的表態。對田炳信的靈意畫大家怎么看,正是我們這個研討會的初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說。“對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畫家,我們不能排斥在圈外,畫之道是相通的。在紛繁復雜的藝術世界里,田炳信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發聲,非常難得。”
評論家陳木齊認為,眾多商家廠家看中靈意畫,主動找上門來與田炳信合作,是因為靈意畫構象中,具有對中華文化傳承基因密碼的內在認同。“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最初就是亦字亦畫,依據古籍作畫,引領觀者追思遠古、回歸自然。”
同時,“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大眾喜聞樂見,應該成為藝術研究者判別藝術潮流和藝術作品高下優劣的一根重要標尺。”陳木齊說,從市場反應來看,靈意畫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在藝術方向性上,回答了藝術作品給誰看的問題。
對于田炳信這位非職業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有很多疑問,“創作一個形象,我們學院派一般是腦子里先有一個形象,但是眼前這些靈意畫,你不知道它的原點在哪兒?是直接從外形開始還是從一根線開始?是先形象后抽象還是先抽象后形象?”
“從觀察角度來說,他的視角更像是蜻蜓之眼——復眼,從上下左右前后六個視角觀察一個事物。”作為田炳信的大學同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研中心主任王志遠之前就同創作者交換過看法。
這一點引起了譚平進一步的反思:“現在的美術教育,都是按照西方的觀察方法,看東西就是一個焦點。如果想畫另一面,就得畫第二張。到畢加索時代才有了創新,有了立體感。”譚平推測,田炳信這種無師自通的視角,可能得益于他寫詩、辦企業、做媒體等多種閱歷,因此而產生了與眾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從事藝術五十多年,我看到的圖像和具象的東西太多了,但田炳信的靈意雕塑視覺沖擊力非常強,看到的瞬間我就被打動了。”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秦璞看來,田炳信的雕塑,空間張力很強,把山海經里原始的、最本質的一些符號,經過他對空間感應的角度,再用他的藝術語言釋放到社會空間,簡單大氣又接地氣。
連輯認為,田炳信的靈意畫,在構思上空靈豐富、在造型上有規可循又突破邊界、在內容上透著他對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取鋼筆工筆的線條畫法,取《山海經》、《爾雅》這些傳統神秘文化里的“意”,是田炳信對文化思考的獨特藝術表達,是給夢想造型。”
連輯同時指出,在藝術創造歷程中,一定要觀察、思考,甚至反思。“你現在已經畫了六千多幅了,要考慮和第一幅有什么區別。”他建議田炳信要向張大千、韓美林、畢加索這些“大咖”學習,“合并同類項”,不斷突破自己。
“感覺田炳信與外星人有神交”“與非洲巖畫相比,多了靈動、詩意”“延展性很好,有很強的生命力”……
現場,楊華山、鄭光旭、林維、張劍、鄭慶余、劉波、李唫、崔曉東、裴建國、余輝、劉以林等一行專家從各自角度對田炳信的靈意畫進行了點評。
田炳信表示,此次研討會等于是中西業內“高手”對其作品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把脈,讓他既看到了生長的契機,也看到了那些不通的血脈,未來創作的信心更足了,“不要說自己垂垂老矣,與億萬年的時空相比,我還是‘小鮮肉’,要保持高昂、積極、正能量,賦予作品更多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