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多部門聯手治理垃圾短信騷擾電話
中新社北京7月27日電 (畢鈺)手機不明扣費、垃圾短信、騷擾電話、電信詐騙……這些與手機相關的煩心事早已不新鮮,很多人不堪其擾,卻又無可奈何。但是,究竟誰出賣了你的手機號,又該如何遠離手機帶來的騙局和騷擾?
有網友總結出20余種常見電信詐騙手段,除了“祝您中獎”“退款退貨”“我是房東”這些老套路外,不少招數早已“后浪推前浪”,譬如“猜猜我是誰”“海關查獲你的包裹藏毒請配合調查”“幫您復制家人手機卡提供監聽服務”等,可謂花樣翻新。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在世界范圍內,遠程電信詐騙都是一個大的趨勢,且應對形勢非常嚴峻。電信詐騙治理難度大,主要原因是詐騙者專業化,騙術不斷推陳出新。“詐騙者會持續地改進詐騙形式、手段和途徑,善于運用新興技術,在發現舊有手段無效之后迅速拋棄,轉而尋求新途徑。有關部門研究騙術的進度很難跟進騙子更新的速度。”
針對各種騷擾電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表示,已聯合十余個相關部門制定了專門方案,近期將組織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這些堵塞管理漏洞的手段包括:加強通信業務和資源管理,嚴控騷擾電話傳播渠道,防止通信資源被用于營銷擾民;多部門聯合行動,強化源頭治理,規范各行業商家的業務推銷行為,整治營銷擾民亂象;增強技術防范能力,加強對于騷擾電話的預警、監測、識別和攔截。僅最近一段時間,已關停發送垃圾短信的短信端口31個,處置涉嫌營銷擾民的電話號碼及關聯號碼82個。
此前,中國多部門已相繼實施了多項應對電信詐騙的具體措施。
——電話用戶實名登記。2016年9月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以來,今年5月又發出通知,要求“切實加強實人認證工作,持續鞏固電話用戶實名登記成效”。
——嚴格禁止出售公民個人信息。以廣東為例,今年以來廣東警方分別發起“凈網安網3號”打擊買賣金融類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凈網安網4號”打擊黑卡卡商違法犯罪、“凈網安網6號”打擊買賣銀行卡和公民身份信息違法犯罪系列專案打擊行動,繳獲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1.2億余條。
——建設“詐騙電話技術防范體系”。工信部與公安部等部門聯合建設“詐騙電話技術防范體系”,實現與警情數據連接,智能識別和攔截有關通訊信息詐騙號碼。
——嚴管網絡渠道。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聯合相關部門,加強網絡渠道銷售電話卡規范管理,督促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要立即制止和糾正其違法違規行為,切斷“電話黑卡”在網上售賣途徑。
——嚴查釣魚網站和惡意程序。工信部要求加強對于釣魚網站和惡意程序的整治以及建立健全國際詐騙電話研判和防范協作機制,實現治理詐騙從境內向境外的延伸。
付亮認為,與時俱進、掌握新技術和新手段是當前治理電信詐騙的關鍵。在信息時代工信、公安、銀行等各部門應建立起一個聯動的大數據系統,全時監控詐騙者的動向。在詐騙的各個流程均應設置門檻,如運營商對異常號碼進行攔截、銀行方面減緩資金流向的速度等,盡量阻斷詐騙的進程。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電信詐騙,有一些實用的防騙技巧可以參考。
一是“不要貪”,面對中獎、博彩、投資融資等信息,要保持清醒頭腦,不可迷信平白無故的幸運和回報率過高的項目。
二是“不要慌”,遇到自稱銀行、公安、法院等機構并伴有“您涉嫌重大犯罪”“有一筆資金異常”的信息時,保持鎮定,公檢法機構不會通過這種方式聯絡當事人。
三是“不要好奇”,對于莫名收到的鏈接、圖片、視頻等,視而不見,不可盲目點開。
四是“不要泄密”,涉及身份、密碼、住址等個人信息內容,不輕易透露給任何人。
五是“不要輕信”,遇到自稱朋友、上司或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時,不要輕信,要多渠道核實對方真實身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