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尋找人造耳蝸”被疑惡意營銷事件調查
自媒體作者:耳蝸價格手術時間有疑點當事人母親:確實丟失并非炒作
12月19日,一條“緊急尋找人造耳蝸”的消息刷爆朋友圈。這則消息的大致內容是,一名男孩在北京乘地鐵時,丟失了價值20萬元的人造耳蝸,重配要開顱。
不少網友出于善意而主動轉發這則消息。之后,有自媒體對求助帖的內容提出質疑,認為當事人、廠家和媒體聯合炒作。
“緊急尋找人造耳蝸”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多方求證。
網友發布的消息稱,她弟弟的人工耳蝸丟失,“早上5點半他從芳園里北區出門,乘坐地鐵14號線到金臺路站,換乘6號線,在朝陽門站換乘2號線去北京站,把人工耳蝸弄丟了,目前人是全聾狀態,緊急求助!這個耳蝸大概價值20多萬元,是跟他腦子里的植入相配套的。如果沒找到,他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跪求所有人幫我轉發……”
這個信息被制作成多個版本的圖片之后,在朋友圈、微博等渠道迅速轉發。
12月20日,有自媒體發文《大騙局:20萬耳蝸丟失刷爆朋友圈?媒體和商家惡意炒作濫用善心!》,對耳蝸丟失事件提出三個疑點:第一,耳蝸丟了就得開顱?專家打臉:不需要。第二,12月以來全國四起“耳蝸丟失”,營銷痕跡明顯。第三,耳蝸到底值多少錢?有報道稱僅為4.5萬元。
這篇自媒體文章發出后,亦在朋友圈被廣泛轉發,文章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有網友轉發此文時說:愛心被人利用,讓人心寒。
12月20日下午,《法制日報》記者聯系到上述自媒體的作者司馬子羽。在他看來,此前媒體對于此件事情的報道只是從采訪對象那里得到的單方面的口頭表述內容。耳蝸手術植入、價格多少、是否需要開顱,這些都是那個姐姐的單方面說法。
“采訪對象,也就是李女士,她的說法也變來變去,讓人覺得不可信。到底要不要開顱?耳蝸到底值多少錢?這些都是疑問。我也看過之前很多耳蝸丟失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有專家說不需要開顱,他們就說我對醫學不熟悉,這讓我覺得是在濫用善心。”司馬子羽對本報記者說,而且,李女士在朋友圈發信息說她的弟弟是2008年做的手術,現在過去了10年,按照耳蝸生產廠家的產品列表看,她曬出來那個N6是2015年5月才進入中國被審批的,“那他在2008年是怎么植入進去的?這些內容,我覺得只要有一個質疑,就會說我不懂,是說法有誤”。
12月20日,《法制日報》記者聯系到丟失耳蝸當事人的母親。她對記者說,耳蝸丟失后,姐姐也就是此前媒體報道中提到的李女士比較著急,因為姐姐見過弟弟植入耳蝸時滿頭裹滿紗布的樣子,也很害怕,所以在社交軟件上發布了求助信息。對于耳蝸的價格、開顱等說法,因當時著急,導致說法有誤。
在當事人母親看來,網上提到的惡意營銷并不存在,耳蝸是真的丟失了。
此外,對于“有熱心人看到有人撿到耳蝸交給了志愿者”的傳聞,當事人母親在和地鐵核實后發現,熱心人撿到的是一款華為耳機,并非耳蝸。
同時,記者注意到,李女士在回復這起事件時說:“他(當事人)的耳蝸在衣服兜里裝著,所以掉了他沒察覺。”
對于這一說法,有網友質疑為何當時沒有佩戴?
對此,當事人母親向《法制日報》記者回應稱,事發當天,李女士和弟弟五點起床從家出發,因天黑和著急出門,所以順手裝到兜里,想上地鐵之后再佩戴。結果下了地鐵發現耳蝸已丟失。
而針對質疑最多的所謂“廠商釋疑,遺失體外機無需開顱,體外機遺失期間會提供備用機”等問題,當事人母親向《法制日報》記者回應稱,目前廠商已聯系他們,稱愿意提供備用機,但大家都在找耳蝸,還沒有過去拿備用機。現在的想法是先盡力尋找,實在找不到再考慮使用備用機。
據了解,地鐵查監控未果,目前正在朝陽路進行監控調取。此外,李女士還稱,他們未給任何人任何捐款賬號,未委托他人發起捐款,希望網友不要捐款,同時也感謝大家,希望大家多提供線索。
在結束電話采訪前,當事人母親一再向《法制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找到后會及時發布消息,給好心人一個說法,也說明事情的真相。”
對于此次事件掀起的輿論風波,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趙占領認為,此次事件之所以被吵得火熱,其中有很多原因,包括過去有類似事情發生,才導致人們產生質疑。不過,就事情本身來看,“耳蝸丟失”事實成立,也不存在營銷嫌疑,并無大影響。
趙占領說,就媒體發布的“尋找丟失耳蝸”這一報道而言,此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當事人找到耳蝸,而不是所謂的募捐,那么對于報道中提到的“耳蝸價值20多萬”只是為了表現耳蝸的重要性,并非關鍵。如果是大型募捐或者在眾籌平臺求助,這個數額就顯得很重要了,必須準確真實,得區別看待。
本報北京12月20日訊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崔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