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依舊熱衷馬路“趴活兒”——工資日結,不面試不體檢,不繳納社會保險,也不簽訂勞動合同
非法勞務市場隱患暗藏 整治行動亟待深入
保安、包裝工、建筑小工……不需要太高技術含量,也不用接受培訓就能直接上崗。不繳納社會保險、不簽訂勞動合同,一輛車直接“拉”走,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實難保證。在城市里,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熱衷聚集在街邊“趴活兒”,非法勞務市場也由此形成。
近日,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整治非法勞務市場的“大馬行動”再次引發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為何熱衷“趴活兒”,非法勞務市場暗藏哪些隱患,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等待一份只屬于今天的工作
7月13日清晨5時,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商業街附近的一處馬路市場,現場人頭攢動,數百名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在這里,期盼、等待著只屬于今天的工作。
馬駒橋商業街位于北京市南五環外,被電子廠、汽修廠、服裝廠等工廠環繞,周邊用工需求較大,同時遠離市中心,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因此,馬駒橋吸引了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并漸漸發展為自發的“日結工”聚集地之一。
在北京市,類似的“馬路市場”還有不少。記者梳理發現,豐臺區六里橋、昌平區小北哨村、順義區高麗營鎮等地,都曾有眾多外來務工人員為找工作而聚集。
記者了解到,在這種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上,所謂“日結工”實為非法招工。很多招工單位不面試、不體檢,不為務工人員繳納社會保險,也不簽訂勞動合同,只開輛“金杯車”就把人直接“拉”走干活。此外,大量勞務人員的聚集也滋生了勞務“黑中介”,侵害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在馬駒橋商業街,非法勞務市場的存在也引發了治安秩序混亂、違法建設突出、刑事案件高發等問題。對此,從4月底開始,北京市通州區政法委牽頭、屬地政府配合開展為期6個月的專項清理整治。此外,馬駒橋鎮還計劃成立正規的勞務市場,滿足區域招工所需。
據悉,隨著近幾年的產業遷移和相關部門對非法勞務市場的整治,北京外來務工人員聚集“趴活兒”的現象已有所減少,但并未杜絕。
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輛試圖招工的面包車剛停在十字路口旁,務工人員就一擁而上,趴在車窗上打聽。附近的執法人員隨即到達現場維持秩序,經過疏散后,面包車駛離,覓活的人也四處走開。但記者發現,現場很多務工人員的手機里,五花八門的微信群還在發布著各種招工的信息。
“先干臨時工,再慢慢找長期工干”
“以前做長期工得白班夜班倒著干,身體實在吃不消。聽說這里挺多活兒的,就先來看看。”27歲的張偉來自山西,他剛到馬駒橋沒幾天,已經在附近租下房子了。“想先干臨時工,再慢慢找長期工干。”
在這里,和張偉一樣“趴活兒”的年輕人并不少——沒讀過太多書就來北京,印刷廠、電子零件廠等工廠都干過。對于流水線作業和晝夜顛倒的工作,他們盡管有些厭倦,但似乎已經習以為常。
“好多年沒讀過書了,現在學東西就有點困難了,找來找去還是廠子里的那些活。我有同學以前也不好好學習,后來學了編程,還掙得挺多的。”張偉的話語間透露著迷茫和羨慕。
“活兒在哪兒?”夏天的清晨,不到6點天早已全亮,在馬駒橋商業街,大家因為共同的目的熟絡起來。來得久的務工人員手里甚至還有很多資源,不合適自己的就介紹給周圍的人。
“保底3000元、管吃……綜合5000~6000元。”記者走訪發現,和別的商業街琳瑯滿目的銷售門店不同,寫滿招工大字的招工牌在馬駒橋商業街處處都是。其中,保安、包裝工、建筑小工、快遞分揀員等技術含量較低、不需要過多培訓就能直接上崗的工作是“日結工”的主要工種。
記者采訪發現,與張偉這樣的年輕人不同,一些年齡偏大的務工人員更在意是否能在當天就找到工作。對他們來說,“日結”的工作就是明天的生計。
“年紀大了,長期的工作就不好找了。廠里招工一般都會限制在40歲以下,以后我只能去飯店打工或者去做清潔工。”7月13日,40多歲的葛大姐接到了一份制卡的工作,一天110元,管一頓午飯。葛大姐的丈夫同樣在馬駒橋“趴活兒”,夫妻倆在附近租房居住,每月房租700元。
“工作不好找,年齡越大越不好找。”一位在路邊“趴活兒”的務工者對記者說。當天早上,他未找到工作,準備回家休息。“有保安的活兒記得叫我啊。”在回家的路上,這名務工者仍在朝認識的工友喊著。
沒有保障是最擔憂的事
“我們這些人就是工廠的‘候補隊員’,他們有急活或正式員工不想干的活都會找我們來干。”已在馬駒橋“穩定”下來了的徐峰對記者說,沒有保障是他最擔憂的事。“說的是150元,但最后拿到多少錢還不一定;說是干到5點半,但活沒干完就不能走,干完才能拿到錢啊!”
“現在工資越來越低,中介‘扒’完后剩不了多少。”在徐峰看來,臨時的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也沒有保障,但勝在求職靈活、時間自由,“找不到活兒的時候就當休息了。”
8時30分,很多人的一天才剛剛開始,但馬駒橋商業街“趴活兒”的務工人群已經慢慢散去。對于“馬路市場”來說,一天中的招工“高峰期”已經結束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只能明天再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趴活兒”的外來務工人員文化層次較低,只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聚集在非法勞務市場找工作,對正規招工渠道和法定勞動權益不甚了解。此外,正規招工渠道或中介需要務工人員提供或辦理健康證、居住證等證件,還有面試、體檢等環節,很多務工人員“嫌麻煩”,覺得求職流程復雜、時間長而不愿意去。
“嚴厲打擊黑中介 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堅決取締非法勞務市場”……街上紅底白字的宣傳標語非常醒目。據悉,近幾年來,馬駒橋商業街常常聚集成百上千的勞務人員,非法招工引發了不少糾紛和社會矛盾。
相關人士表示,對非法勞務市場和黑中介的打擊管理涉及公安、工商等多個部門,單一的行政部門無法完成整治行動,這也導致以往的整治行動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
專家表示,非法勞務市場的存在證明城市有勞動力的需求,相關部門應建立并加大宣傳正規且運轉高效的勞務市場,讓外來務工人員通過便捷、合法的渠道也能夠找到工作。外來務工人員也應重視自身權益,通過正規渠道找工作,同時要簽訂勞動合同,以免上當受騙。安彥璟 趙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