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騰退空間為居民建設公共空間并打造“共生院”
南鑼鼓巷四條胡同年內完成整治修繕
雨兒胡同拆除160間違法建設,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位于南鑼鼓巷的雨兒胡同,通過“申請式改善”模式,居民可以在同意拆除違法建設的前提下,申請租賃騰空的房屋,適度改善生活條件。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東城區獲悉,雨兒胡同等南鑼鼓巷的四條胡同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治和修繕,未來騰退出來的空間將建設“共生院”。
雨兒等四條胡同啟動改造
作為北京的核心城區,東城區分布著大量平房院落,其中大部分是大雜院,房屋老舊,空間局促,違建隨處可見,公共設施落后……改善居住條件一直是平房院居民最大的心愿。
“過去大多數的平房院居民會選擇‘拆遷上樓’,現在居民則有了更多選擇。”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張立新介紹,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了雨兒、帽兒、蓑衣、福祥等四條胡同的騰退、修繕整治項目,在直管公房范圍內,啟動“申請式騰退”,居民可自愿選擇外遷或者留下。選擇外遷的居民可改善居住條件,同時騰出空間,降低人口密度;選擇留下來的居民,通過“申請式改善”,拆除院落的違法建設,一方面恢復院落傳統風貌,同時也擴大了院落的公共空間。
其中,雨兒胡同的“申請式改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據介紹,“申請式改善”就是在居民拆除違法建設的前提下,根據居民的家庭結構和生活狀況,允許居民申請租賃騰退正式房適度改善生活條件,同時制定廚衛浴設施配置標準,居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政府統一做好市政排水排污基礎設施改造,為居民安裝廚衛浴設施提供基礎保障。通過該模式,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均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為統籌推進四條胡同修繕整治提升工作,進而推進北京老城保護復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實施“一院一方案”原則
全長343米的雨兒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東不壓橋胡同,南鄰蓑衣胡同,北靠帽兒胡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擁有清代值年旗衙門、齊白石舊居等歷史遺存。明代屬靖恭坊,稱“雨籠胡同”;清代屬鑲黃旗駐地,改稱“雨兒胡同”。
走進曾是清代值年旗花房的雨兒胡同30號院,拆除違建后的院子顯得很寬敞,青磚灰瓦的房屋古色古香。原來的老柱子經過墩接、抱箍等方式重新“上崗”??矇Α⑸綁τ美洗u以干擺、淌白等不同方式修葺而成。交道口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黎表示,為了保證使用傳統工藝不走樣,修繕中收集利用老物料,做到修舊如舊,盡量保留歷史建筑的風貌。
曾經的雨兒胡同30號院住著14戶人家,如今還有2戶老住戶。目前,院內的修繕施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現場負責人指著正在改造的空房說,未來根據居民需求,這里將作為居民議事廳和公共廚房,供老街坊們使用。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除了30號院,雨兒胡同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的原則,充分征求居民意見,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了24個院落設計方案,以及雨兒胡同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污設計方案。據統計,雨兒胡同通過拆除160間違法建設,亮出了院落的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共生院”打造更新樣本
老北京流傳著一句俗語“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描述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悠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如今的雨兒胡同,月白灰墻、如意門樓下隨處可見綠植小景,清水脊、硬山墻旁現代化廚衛浴舒適方便,垂花門、影壁墻內,居民在小院議事廳協商共治美麗家園。環境提升的同時,也留住了鄉愁。
雨兒胡同所在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只是北京老城保護的縮影。
如何讓老城風貌更好地傳承?今年的北京市人代會上,東城區區長金暉曾表示,東城區作為歷史文脈豐厚的核心區,需要通過打造城市更新樣本,在老城保護與復興過程中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
其中,打造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成為一大亮點。具體來說,就是對騰退出來的空間進行重新設計,形成一種建筑共生;引入青年人入住,和胡同的原住居民做鄰居,形成居民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實際上保留了老胡同居民之間的親近感。
張立新表示,雨兒等四條胡同騰退出來的空間除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增加文化展示、居民議事等功能外,未來還將用于建設“共生院”,通過新業態的引入,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和新功能,不僅留住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還將留住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區網絡和歷史文脈。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相關新聞
什剎海環湖步道“十一”全線暢通
緊鄰北二環的西海濕地,幾只水鳥從蘆葦叢中飛起,盛開的荷花亭亭玉立。炎炎夏日,不少市民沿著西海步道遛彎兒,感受水邊的清涼。去年“十一”,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對市民開放,環繞前海、西海的3公里環湖步道也實現貫通。北青報記者從西城區獲悉,隨著后海環湖步道建成,全長約6公里的什剎海環湖步道將在今年“十一”全線暢通。
相比于前海和后海,西海更為清幽。近岸水面和湖心位置栽種了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水蔥、蘆葦、千屈菜、花葉蘆竹、鳳眼藍、菖蒲等數十個品種。正值盛夏,上百畝荷花競相開放,荷花及睡蓮品種多達30余種,荷花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臺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荷葉形狀從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游人漫步于湖邊棧橋,穿行于荷花叢中,或低頭聞香,或留步拍照,別有一番韻味。
西海南沿,曾經被兩家餐廳圈占的水面和濱水步道,通過改造全部歸還給市民。什剎海街道工委書記海峰介紹,其中一家餐廳是違建,已徹底拆除,園林部門在其位置上修建了一道古色古香的休閑廊亭;另一座餐廳主體建筑仍保留,但曾被其圈攬其中的濱水步道已經亮出來,成為市民環湖游覽的必經之所。
在打造自然的原生態環境同時,西海濕地公園內還處處可見科技元素,120個集“智慧安防視頻監控、無線WIFI、手機充電、人流量監控、市政設施監控、智慧終端顯示屏”等功能的智慧燈桿,并配以1082個物聯網監測點,實現了街區的無線網絡全覆蓋。
基于智慧燈桿開發的報警、地圖、導航、社交等相關互聯網應用不但讓市民體驗到了更加精確、便捷、人性化的城市服務,還讓公園管理者可以通過數據中心及物聯網可視化管理平臺,實現什剎海區域內的游人管理、設施管理、應急管理的智慧化。
北青報記者從西城區園林市政管理中心了解到,繼打通什剎海環湖步道上的7處堵點,貫通前海、西海步道后,今年西城區園林部門又啟動了近3公里的后海環湖步道建設,通過步道將什剎海周邊的公園綠地、文物古跡、特色驛站串聯起來,再現碧水繞古都的歷史風貌。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