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2歲輔警執勤被撞殉職
肇事車輛司機已被警方控制 初步調查排除酒駕毒駕可能
▲同事們悼念徐錦瑞
▲徐錦瑞工作照
10月16日,在陜西西安新開門轉盤東口,22歲的執勤輔警徐錦瑞被一輛越野車撞倒并拖行,由于嚴重受傷,后經醫院搶救無效,因公殉職。徐錦瑞殉職的消息隨即在網上引發關注。
目前,肇事車輛司機已被警方控制,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據警方初步調查,肇事司機排除酒駕、毒駕的可能。昨天,徐錦瑞所在的大雁塔中隊“鐵騎隊”隊長于洋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1997年出生的徐錦瑞是隊里的“開心果”,“因為年齡最小,大家都把他當做自家的小兄弟來看,他對工作也很有熱情”。
肇事司機已被警方控制
據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官方微博通報,10月16日12時許,夏某輝駕駛陜A9K×××號牌越野車沿新開門南路由東向西行駛至新開門轉盤東口時,將正在此處執勤的輔警徐錦瑞(男,22歲,共青團員,2018年6月在交警曲江大隊工作至今)撞倒拖行后,又與轉盤內李某艷駕駛的陜A87×××號牌小型轎車相撞,致徐錦瑞嚴重受傷,后經醫院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
昨天下午,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曲江大隊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22歲的殉職輔警徐錦瑞,1997年出生,是大雁塔中隊最年輕的民警,平時表現優異、熱愛工作。
面對年輕生命的逝世,社交平臺上的眾多網友對此表示惋惜。北青報記者獲悉,目前,肇事車輛司機已被警方控制,該案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另據當地媒體報道,警方初步調查,肇事司機排除酒駕、毒駕的可能。
同事眼中的“開心果”
在交警曲江大隊大雁塔中隊,大家都為徐錦瑞的去世感到痛心。1997年出生的徐錦瑞,2018年6月進入大雁塔中隊工作,生前在“鐵騎隊”工作的時間最長,將近一年。
提起徐錦瑞,“鐵騎隊”的隊長于洋有說不完的話。“他是隊里年齡最小的,來的時候也很特別。”于洋記得,此前隊里的輔警,大多通過中介和勞務派遣公司招聘而來,“因為工作比較辛苦,農村的孩子也比較多”。但是于洋記得,徐錦瑞是個特例。“他騎著摩托車來的,敲門進來后,自報家門問我們是不是在招聘,主動要報名,說想當警察。當時看這孩子白白凈凈的,講一口普通話,一看就是城里的孩子,還擔心他吃不了苦。”
徐錦瑞對工作很有熱情。“大雁塔景點附近,也是我們負責的區域,所以說我們平時忙,節假日更忙。剛來的時候,大家都要從最基本的街面站崗做起,站了兩三個月,他也不叫苦不叫累。后來組建了‘鐵騎隊’,他本來就會騎摩托車,就加入了。”
“鐵騎隊”里有12名隊員,大多數人生于80后和90年代初。“他年齡最小,我們都把他當做自家的小兄弟一樣,我經常叮囑讓大家‘別欺負他’。不過這不用擔心,他跟大家關系都很好,是我們的‘開心果’,很陽光。他還喜歡健身,在他帶動下,隊里好幾個人都加入到健身的隊伍里,有的人還因此減肥成功了。”于洋說。
于洋稱,“鐵騎隊”日常工作挺辛苦的。“摩托車有200多公斤重,我們和普通的騎行者還不一樣,要經常上車、下車,處理事故現場,整治違停、接處警等。”日常工作時,早上從9點要到12點,中午12點到3點是休息時間,下午從3點工作到6點。“我們都要午休,要不然緩不過來,他利用午休時間去健身,回來躺10分鐘就去工作,真的是熱愛這個工作,完全不知道累。”
市民自發到事故現場悼念
徐錦瑞工作上的辛苦于洋都看在眼里,“這臭小子有點傻。”他說,有一天下大雨,趕上安排路口執勤,他上午執勤時我告訴他,“騎摩托要注意,穿上雨衣,盡量站在路邊屋檐下,結果回來后看他的執法記錄儀,他就站在馬路中間,淋得透透的。再一看,下午班又是他,我以為排班的老同事欺負他,一問才知道是他自己要求的,他跟我說,‘哥,沒事兒,我把濕的騎行服換了,穿了雨衣’。”
10月16日早上,于洋像往常一樣,遇到出宿舍樓的徐錦瑞時還打了招呼,“我問他今天什么班,他說去路口做保障。”當天中午12時許,于洋接到事故科的消息說徐錦瑞被車撞了,“‘鐵騎隊’的摩托車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有時候是司機的駕駛技術不行或者安全意識不強,但一般來說,人都不會有事。臭小子平時訓練得分最高、成績最好,我當時心里做的最壞的打算,是擔心他骨折了,沒想到事故科直接說‘人沒了’,我一下子蒙了……”
直到16日晚些時候,于洋才和同事們看到了事發時的視頻,“他當時把摩托車停在路邊,在街心轉盤處執勤。那是雙向八車道的路,肇事司機像沒看到他一樣,完全沒有避讓撞倒了他并且拖行了一段距離,我們在距離事發地點20多米的地方,找到了他的手機和執法記錄儀。這些遺物,我們打算交給他的家人,現在能做的,就是等待警方的調查結果。”
徐錦瑞殉職的消息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關注。10月16日晚,包括于洋在內,徐錦瑞的不少同事帶著白菊花,自發前往事故現場悼念他,“直到17日中午,還有人過去。因為他一直在那一片執勤,還有知道消息的周邊住戶拿著吃的東西過去了,他們說‘孩子出事的時候本應該馬上結束上午的班了,還沒來得及吃上中午飯呢’。”
文/本報記者 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