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29個街道鄉鎮全部設立基層調解組織 試點“互聯網+調解”新模式
職工與公司鬧糾紛 可在線申請調解
職工與公司產生了矛盾糾紛,可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調解。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今年,海淀區仲裁院作為北京市的試點區縣之一,開啟“互聯網+調解”新模式,試用在線調解服務平臺,并在全區29個街道、鄉鎮全部設立基層調解組織。當事人在線提出調解申請后,可以就近解決問題,大幅提升了化解勞動糾紛的效率和質量。
近日,位于海淀區清河街道的一家制衣公司以業績不好為由,與銷售員鐘某解除勞動合同。隨即,鐘某與公司多次交涉,要求公司向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任職以來未休年假的工資,并且報銷近兩年的電話費、返還押金等。“因多次協商無果,我只能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鐘某說。
今年,全國勞動人事爭議在線調解服務平臺試點啟用,海淀區仲裁院對爭議調解方法進行創新,作為試點單位推出“互聯網+調解”新模式。目前,海淀區仲裁院在29個街道、鄉鎮全部設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并啟用“在線調解服務平臺”。當事人不必再像過去那樣專程趕往海淀區仲裁院提出調解申請,而是可以在線申請,并到就近的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進行調解,免去了長途奔波和排隊等待的麻煩。
鐘某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通過在線調解服務平臺提出了申請。該平臺管理員收到申請后,按照就近原則,及時將案件分配至鐘某單位所在街道——清河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調解中心立即啟動調解程序,調解員通過電話與當事人取得聯系,組織雙方當面調解。調解過程中,調解員耐心地向雙方釋明法律政策,指出雙方各自在履行勞動合同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力促雙方達成和解。最終,制衣公司同意支付鐘某工資等款項合計6786元。
據海淀區仲裁院院長王春澤介紹,海淀區不僅在29個街道、鄉鎮實現基層調解組織全覆蓋,還在高校、企業設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實現“矛盾不出門”、“糾紛不出企”。同時,借助“互聯網+調解”新模式,真正實現了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提升化解勞動糾紛的效率和質量。據統計,截至目前,海淀區累計受理網上提交調解申請495件,調解成功250 件,調解金額144萬余元。
(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