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廁所里也有形式主義,農村改廁不能“一改了之”
據新華視點報道,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現場檢查發現,一些村鎮已經完成改造的廁所或者因為質量問題,或者因為沒有考慮沖水問題,不好用、不能用,廁所長期閑置,成了“擺設”。“廁所革命中出現的“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問題,亟待解決。
2019年,中央財政投入70億元資金用于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中央預算內投資30億元支持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村廁改,中央可謂下了大決心,也花了大力氣。但記者調查發現的情況令人驚詫:在一些完成廁改的地區,抽查了10多戶,竟無一戶使用新廁所。
農民不用新廁所無非是兩種情況:“建而不用”和“想用不能用”。建而不用,一方面是不符合農民的需求,建造前沒有做足充分的民眾調研,了解農民的意愿。另外一方面,缺乏因地制宜,未采取合適的改廁模式。想用不能用,說明了質量存在問題。在建造前沒有建立全面的監管制度,導致部分過程偷工減料,變成“面子工程”。
“好政策”變成農民的“煩惱”,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義在作祟。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沒有充分考慮廁改在基層落實時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未像中央要求那樣因地制宜地開展建設,而是一味求快,搞一刀切,甚至出現虛報數據的情況。
這使得基層在落實時,面臨人、權、財的掣肘,廁所建設只能“缺斤短兩”。地方政府在對基層考核時,不能老是以任務完成與否做為考核指標,要一一落實怎么建,建多少,配套什么,費用如何解決,維護機制怎么建立,群眾同不同意建等一個個具體問題。否則,條件不具備,只拿是否完成多少改廁指標來問責基層,官僚主義十足,基層也只能用形式主義來對付。
為群眾辦事一定要發揮群眾的積極性,讓群眾參與到建設的過程中。廁改,關系千家萬戶,具體實施階段應該由村民自己決定。畢竟廁所為村民自家所用,村民滿意才會用,才會落到實處。如果政府一味地大包大攬,農民自己沒有發言權,新廁所不僅會出現不適用、不好用的問題,而且會出現偷工減料、質量差的弊端。
小小廁所,要建好并不容易。正如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所說,改廁要根據不同區域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自然環境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不同,采取適宜的改廁模式,防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廁所革命既然是惠民工程,就要真正惠及民眾,而不是為應付上級要求,脫離實際做表面功夫,最終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還耗費巨大人力物力。
小廁所,關乎大民生。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時候,真的是需要多花心思的,考慮到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務,這樣的為民工程才是經得起百姓考驗的,同時也能讓老百姓,切實地體會到政府的溫暖。
廁改是一場革命,是革命就不會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漫長過程。只有真正搞清楚群眾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希望什么,我們的工作才有針對性。在推進農村廁改時,我們一定要摒棄政績思維和形式主義,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落實政策,傾聽基層聲音,了解百姓需求,讓這一政策真正成為為民而改,建后能用的好工程。
(半月談評論員:楊建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