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海瑪沁8月9日電 “自2005年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以來,通過兩期工程和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共防治沙漠化面積95.71萬畝,治理黑土灘315.11萬畝,使果洛州生態環境15年來得到明顯好轉。”青海省果洛州副州長洛珠南杰9日下午在青藏川滇甘交界地區州(市)長第六次聯席會議生態環境保護專題論壇上表示。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果洛州位于青海東南部,地處巴顏喀拉山脈以北的黃河源頭,平均海拔4330米,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也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素有“中華水塔”之美稱。
洛珠南杰介紹,自2005年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工程以來,果洛州共利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投資資金31.74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實施了沙漠化土地防治、黑土灘治理、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封山育林、封沙育草、人工造林、森林草原防火、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以及農牧民科技培訓等項目,使該州生態環境15年來得到明顯好轉。
同時,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以來,果洛州全面推行林權制度改革和河(湖)長制、“草長制”,草原、林業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分別增加到6023人和4044人,人均年工資收入達2萬余元,有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目標。
果洛州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靳永忠說,通過努力,果洛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同時,通過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建設,還圍繞地方特色產業來扶持和培育移民后續產業,移民民眾“增收”能力不斷加強,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2003年我們搬遷至瑪多縣河源新村,為了提高我們的收入,政府給我們免費做培訓,來到藏毯編織廠手工編織藏毯,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特別好。”黃河源頭瑪多縣河源新村脫貧牧民強日對中新網記者說。(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