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出臺的“海河英才”行動計劃運行兩年以來成效如何?相對較低的落戶門檻吸引到的是否是天津市需要的人才?
針對網友近日提出的上述疑問,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8月12日給出了答復。
天津市人社局表示,“政策運行兩年以來成效明顯,是推動發展的一劑良方”,“從橫向上看,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外,我市現行戶籍政策與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地基本相當,門檻并沒有降低,門檻的提高會喪失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優勢。”
天津市人社局在回復中還表示,將持續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持續完善優化“海河英才”行動計劃。
疑慮
8月6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天津市市長張國清以“關于海河英才的疑慮和建議”為題留言稱,“我是一名天津土著,近年來天津發展遇到很多困難,海河英才應是政府為破解發展困局而出的一劑良方,但我個人對此有些疑慮。”
具體而言,這名網友稱,“首先落戶門檻過低,很擔心如此低的門檻吸引到的是否一定是我們需要的人才,建議應當提升落戶門檻。再有就是申請落戶人的落戶原因,坦率地講人家是來分蛋糕的,尤其是高考,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對天津的貢獻僅是消費而不是創就業等方面,比如有一種情況,一個一家三口的北漂,妻子是家庭主婦,海河計劃發布之后妻子辦理了天津戶口,帶著孩子在天津生活,她的丈夫繼續北漂,妻子本來就是不工作的,來到天津后也沒有創就業的打算。這個案例等于說我們吸引來的是一位消費者而不是人才,而她及孩子能享受包括高考在內的天津戶口福利,我相信這并不是海河計劃的初衷和天津本地市民愿意看到的。做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我非常希望天津大有發展,我們歡迎來天津切實發展的人,但不歡迎投機倒把的人,最后希望天津越來越好。”
天津市2018年5月啟動的“海河英才”行動計劃降低了學歷型、資格型、技能型、創業型、急需型等人才落戶天津的門檻,僅2018年當年就引進各類人才13.3萬人。
今年1月,張國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累計引進人才24.8萬人,平均年齡32歲,其中資格型和技能型人才占比45.1%。”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天津市將持續強化人才支撐,“升級‘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優化放寬‘企業提名單、政府接單辦’人才引進政策條件。”
隨后,天津市今年6月出臺新政,對“海河英才”行動計劃人才引進落戶全流程網上辦理工作作出安排,大幅優化了“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才落戶流程。
“一劑良方”
針對上述網友的疑慮和建議,天津市人社局8月12日答復稱,“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為加快集聚優秀人才,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政策運行兩年以來成效明顯,如您所言,是推動發展的一劑良方。”
隨后,天津市人社局從四個方面給予了回復:
一、“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從統計部門公布數據看,近年來我市人口規模及增長速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出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用2年多的時間引進人才近30萬人,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業人員、技能型人才均占到四分之一左右,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實了人才底盤。
二、“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的戶籍政策符合本市發展定位。從橫向上看,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外,我市現行戶籍政策與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地基本相當,門檻并沒有降低,門檻的提高會喪失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優勢。“海河英才”行動計劃設定的學歷型、資格型、技能型、創業型和急需型人才的引才結構完全符合“一基地三區”的發展定位,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進人才落戶經辦嚴格規范。非常認同您留言的觀點,“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的實施目的就是為加快集聚人才,為實現政策目標我們在規范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一方面,通過加強引進人才落戶辦理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學歷技能水平、社保繳費等信息互通,便于審批人員獲取申報人有關信息,加強對審批過程的監管;另一方面,本市公安機關不斷加大對違規中介機構和申報人員依法打擊力度,全力維護人才引進良好秩序。
最后,天津市人社局在回復中還表示,“對于您提出的部分辦理落戶人員沒有在本市就業的問題,我們始終高度關注,并且著手開展大量工作,下階段,我們將繼續加強跟蹤了解、開展就業撮合等有關工作,確保讓更多的人留在天津,為天津發展作出貢獻。同時,我們也將持續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廣泛聽取人民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提出的意見建議,持續完善優化‘海河英才’行動計劃。”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