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河北省三河市商戶被要求禁用“紅藍”招牌的報道,引發關注。多條街道的商戶表示,接到城管部門“整改”通知,有的招牌由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上門拆除,有的商戶自主更換或刷漆,還有商鋪老板發視頻提醒顧客廣告牌更改顏色別走錯。
14日,人民日報發布文章《商家招牌禁用“紅藍”,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表示,商鋪招牌是商戶招攬生意的“名片”,也是體現商鋪經營特色的標識,是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招牌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合乎公序良俗,使用什么顏色,相關部門該保持審慎,不宜過多干涉。如果為優化城市整體形象,對商鋪招牌進行規范,調整影響市容市貌的牌匾,并非不可,但需合法合規,程序和措施應該合理可行、完備周延。有關部門在措施出臺前,理應多聽聽各方特別是群眾意見。以行政指令簡單強制統一招牌顏色,明顯損害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增加商戶經營成本,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和不便,也是對營商環境的一種傷害。
城市治理,不能光看“面子”是否光鮮亮麗,更要看“里子”是否真正讓群眾得實惠、有助于安居樂業。與其在招牌顏色上費心思,不如認真幫助店鋪商戶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真正聚焦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提升消費體驗,保障消費權益。
引發廣泛關注和質疑后,從報道看當地似乎有所調整,一些商鋪招牌已經重新更換。知錯就改、聽取民意是好事,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回應:招牌為什么要拆?是否經過合法合規的流程?誰來承擔商戶被迫更換招牌的損失?到目前為止當地相關部門依然沉默以對。出現了問題、發生了輿情,躲閃不是辦法,不能奉行“拖字訣”。把問題講清楚,真心實意面對公眾,才是正確姿態。
據報道,河北省廊坊紀檢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已前往三河展開調查”。我們期待,當地能深入調查、公正處理,給當地商戶和公眾一個交代。真誠希望有關部門少一些輕率,多一些慎重,讓城市治理既有“面子”,更有 “里子”。
中國廣告協會發聲
14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文章《尊重規律,依法管理,促進消費,美化城市》表示,店招作為商業廣告的重要形式,它不僅是店鋪的標識,更是品牌傳播的有效載體,城市店招管理應該遵從市場規律。
中國廣告協會指出,像蜜雪冰城、肯德基等國內外品牌,經過多年投入積累,其標志性的招牌,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消費者一眼就能識別,在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旦招牌顏色被強制更改,品牌辨識度大幅降低,甚至會讓顧客誤以為是“山寨店”,對品牌形象和商業利益造成嚴重損害。
從廣告傳播角度而言,色彩是廣告設計和信息傳播的核心元素之一,色彩的使用是視覺形象系統的重要內容,屬于實用美學,不同色彩組合與運用,是廣告人基于市場調研、消費者心理分析得出的成果,遵循著科學的傳播邏輯。商家將色彩心理、市場規律以及企業特點結合起來,匹配消費者的不同情緒和購買欲望。因此,商家不論規模、名氣大小,都希望通過各種有創意、有鮮明特色的店招,招徠生意,展示文化,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搭建必不可少的橋梁。城市需要多彩和活力,強制性用“紅、藍、黑”,或者強制不許用“紅、藍、黑”,明顯違反事物規律。
中國廣告協會認為,城市店招管理應該反對形式主義,堅守法治思維。中央一再強調反對形式主義,而不顧實際情況,僅憑個人或者少部分人的好惡,“一刀切”地決定一個城市的廣告店招顏色,可謂形式主義典型。城市管理涉及面廣,矛盾多,難度大,但這不應成為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理由,對城市店招進行規劃,規定一定的規格、材料、安裝規程、安全標準、維護維修等,這些必要的管理,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連店招顏色、字體、樣式都要統一管起來,則明顯管理越位了。
中國廣告協會指出,三河市的“禁色令” 應該是一堂深刻教育課,在城市管理中,應正確處理好城市形象與廣告店招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和商戶權益,讓廣告店招更好地服務消費、提振消費,裝扮和美化我們的城市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