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小村莊,就有近百輛大小貨車,半數以上的男村民都考出了大貨駕照。這個村就是遠近聞名的“運輸村”——即墨東皋埠村。臨近春節,當火車、航空交通進入春運高峰時,“運輸村”也迎來了他們不一樣的春運。
80后村民王憲閣,從19歲起就干起了運輸活。后來又和妻子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的道路上,如今擁有多部大貨,小夫妻一年輕松能賺百萬元。而在東皋埠村,像王憲閣這樣的“運輸夫妻”還有許多。記者探訪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東皋埠村就出現了許多村民開著拖拉機搞運輸的繁榮現象。后來,拖拉機換成了大貨車,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跑運輸的行列。
青島80后夫妻跑運輸年賺百萬 即墨東皋埠村有百輛火車
半數以上的男村民都考出了大貨駕照。這個村就是遠近聞名的“運輸村”——即墨東皋埠村
■現象:
半數村民有大貨駕照
2月6日上午,剛剛從上海拉貨回來的村民趙瑞龍,將大貨車停放在村外一個停車場內,又將車上的篷布等工具固定好,正準備回家吃午飯,誰知這時候電話響了,一名老客戶說,有一批貨要連夜送往上海。趙瑞龍來不及回家,和另一名司機駕車前去裝貨。當天下午,他們又一次踏上了開往上海的路途。趙瑞龍說,像這樣的情況連他自己都記不清發生過多少次了。
隨后,記者在位于204國道即墨華山段的東皋埠村看到,一個能停放上百輛貨車的停車場,整齊地停放著20多輛大貨車,而村里的一個貨車維修站是專門為村民服務而設立的。一名村民介紹說,東皋埠村大貨車足有上百輛,雖然說這個停車場比較大,但除了春節放假那幾天,沒有一天是停滿的,因為大部分貨車常年在路上奔跑,很少回到村里歇腳。村民王正確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年滿18歲的男村民,沒有大貨駕照的不多。細算算,不管家里有沒有貨車,有駕照的也在半數以上。從10多年前開始,村里買大貨車跑運輸的村民就多了起來,如今差不多已經有近百輛大小貨了。而且受到村里的影響,周邊許多村莊都開始跑起了長途運輸。
■跟訪:
妻子“跟班”當安監員
“幾乎每一次都是妻子陪著一起送貨,已經習慣了。”東皋埠村80后大貨司機王憲閣說,他從19歲就開始跑運輸,這一跑就是15個年頭。后來有了自己的貨車,就和妻子一起成了村里的“運輸夫妻”。前天上午,上海有車貨要得比較急,王憲閣在青島裝滿豆制品后,和妻子踏上了去上海送貨的運輸路途。記者跟車看到,由于王憲閣的妻子每次都隨車同行,貨車駕駛室內收拾得像小家一樣干凈利索,上下兩個床鋪像是火車軟臥鋪。臨行前,妻子都會把床單等洗干凈后再鋪上。這次因為時間有些緊,王憲閣只好在附近的超市里買了兩桶方便面和幾根火腿腸。當大貨到了同三高速日照服務區時,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王憲閣的妻子泡了兩桶方便面,兩人一人一根火腿腸,簡單填飽肚子后,又馬不停蹄地上路了。
“每次跑長途怕他累,就一直提醒著和他說話。”一路上,王憲閣的妻子先是沖了一包咖啡,給王憲閣提神,又不停地提醒說,雖然對方要貨時間緊,但注意安全是第一。經過10多個小時的行駛,王憲閣在妻子的陪同下,安全順利將滿車30多噸貨物送到了上海。卸物過程中,王憲閣夫妻倆又開始給客戶打電話,聯系返回時要捎的貨。終于,在上海短暫停留后沒有空車返回。王憲閣的妻子算算賬,這趟往返上海,除去油費等成本,能賺到4000元。
■講述:
跑長途最怕被偷油
“一年到頭,除了過年那幾天或保養車外,基本上都奔跑在路上。”趙瑞龍告訴記者,在路上跑,經常能遇到堵車等不順心的事。遇到堵車雖然心里著急,但也習慣了。要是冬天遇上貨車出了故障,又是在荒無人煙的路上,那可就慘了。這么多年里,他就在路上風餐露宿過許多次。有一年,他和一名村民到東北黑龍江送貨,因為送貨地點在鄉村,有很長一段土路,加上又下起了大雪,兩人怕出危險不敢前行,硬是在路上停了一個晚上。前半夜兩人說話聊天還能撐住,到了后半夜,兩人凍得實在受不了,就下車點起了一堆火取曖,直到第二天當地派出所民警趕到,把他們帶到了目的地。
司機王正確說,要說風餐露宿,習慣了那也不算個事兒,如果在歇腳時讓人把油箱給偷空了,那才叫痛苦心疼。去年,他和另一名村民到上海送貨,在高速路一個服務區內休息,第二天早上剛行駛不到10分鐘,車就自動熄火了,一檢查才發現滿箱的油被人偷空了。王正確說,一箱油價值3000多元,這趟上海就算白跑了。而在東皋埠村,幾乎所有的大貨司機都有被偷油的經歷。
■難忘:
長途奔跑忙到除夕夜
“前幾年,每到年關前,送貨的長途活就格外多,村里的司機都是忙得連軸轉。”最早跑長途貨運的王正確告訴早報記者,開始跑運輸時,根本沒有什么節假日,如果不順利,在路上過除夕都是常有的事兒。前年,他到烏魯木齊送貨,按計劃,從即墨出發到目的地,需要10多天的時間,正巧那一年遇上了大雪天,回來的時候誤了行程,兩名司機無奈在路上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夜。
大貨司機趙瑞龍說,每年春節前一個月,是一年中比較忙碌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一直忙到年根才停下來,村里許多大貨司機都有過在路上過除夕的經歷,很多司機直到除夕當天晚上,才趕回家和親人團聚。據趙瑞龍了解,今年小年前后,村里八成以上的貨車都在路上回不了家,要等到除夕前一天,大多貨車司機才會陸續回家過年。而大年初五過后,就有貨車又開始上路“春運”了。
從拖拉機到貨車運輸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村里就有好幾個人開著拖拉機搞運輸了。也就是從那時起,這個村有了運輸村的原形。”王憲閣的父親回憶說,因為生產隊時就會開拖拉機,到了80年代,就天天開著拖拉機到煙臺、平度等地運輸蘋果。當時村里有好幾部拖拉機,因為拖拉機跑不了長途,只能在周邊地區跑運輸。后來,王憲閣的父親當起了大貨司機。
“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了,村里的大貨司機增多,貨車也不少了。”20多年來,東皋埠村的大貨車不斷增加,大貨車司機也越來越多,家里沒貨車的,就給有車的打工當司機。家里有貨車的,原來一輛的又買了第二輛或第三輛。運輸村有了名氣,運輸的范圍也不斷在擴大。因為跑上海這條運輸線路的老客戶比較多,后來專業運輸村的名聲越來越大,加上信譽高,主動找他們配貨的企業和物流公司也多了起來,運輸的面就更廣了。東皋埠村大貨司機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南下有上海、云南、貴陽等地,北上有內蒙、黑龍江等處,最遠的跑到了烏魯木齊和黑河,而常年跑的上海運輸線路,就成了運輸村大貨司機們的家常便飯了。
80后小夫妻年賺百萬
王憲閣的父親在上世紀80年代就是一名大貨司機,那時候給別人打工當司機,每月能賺幾百元就算不錯了,后來雖然賺錢增加了不少,但總想擁有自己的貨車。多年后,王憲閣替父親圓了這個夢想。2000年初,王憲閣在父親的影響下,加上村里多數青年都考出了駕照,所以自己也早早干起了運輸。
結婚后,和東皋埠村許多夫妻一樣,王憲閣和妻子也是靠跑上海這條運輸線路起家的。先是購買了第一輛貨車,夫妻倆拼命攬活,那一年終于挖到了第一桶金,把買車的債務還上后,到了第三年賺到了10多萬,又購買了第二輛貨車,雇來了同村兩名大貨司機一起跑運輸,后來又有了第三輛貨車。如今,擁有多輛大貨車的王憲閣還是照樣和妻子跑長途,一方面喜歡運輸,一方面能省下雇司機的錢,一趟下來能賺4000多元,幾部車一年至少能賺上百萬。王憲閣不僅在鎮上購買了樓房,還開上了一部高配現代轎車。王憲閣介紹說,在東皋埠村,近半數的農戶至少擁有一輛貨車,有的家庭還有2到3輛。賺到了錢,村民的生活富了,家里有兩輛小轎車都很平常。去年,有一名村民還開上了Q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