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航空公司一飛行員妻子近日實名舉報,該公司一名空客A330型的副駕駛飛行員,2010年開始精神異常,輾轉多家醫院問診。但在其患病期間,仍從事航班飛行任務,影響飛行安全。3月9日晚,該航空公司官微回復稱,該網絡舉報信息不實,經過第三方鑒定,被舉報飛行員無任何精神異常現象。
飛行安全關乎公眾生命,其心理健康是其中最重要一環。如果飛行員心理出現問題,再先進的飛機、再精密的設備、再完善的制度,都有可能失效。在今年3月,民航總局稱,2015年度民航飛行院校招收飛行學生體檢鑒定中,統一實施心理健康評定,采取民航行業化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
現 狀
飛行員的焦慮癥發病高于常人
“平時能不能飛是個人感覺,飛行員體檢未必能完全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據兩位一線飛行員介紹,航醫平常主要關注飛行員身體指標。日常生活工作壓力,飛行員們主要是通過休假、療養來緩解。
國內民航有航空衛生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航空業具有不確定危險性, 飛行員長期處于潛在的恐懼和不安全情緒中。飛行員工作時間長和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夜航以及跨時區長途飛行等, 會出現睡眠缺失、飲食不規律以及疲勞等問題,這些因素使民航飛行員長期處于高度心理應激中, 影響身心健康。
據國內一家知名航空公司的統計數據可知,該公司在1998-2006年各科醫學停飛的97人次中,神經精神科排在第2位。不過,當記者提到精神健康這一問題時,相關的航空公司均以沒有相關材料,拒絕接受采訪。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晏碧華等,在2012年發表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上研究顯示,我國飛行員中神經衰弱是常見疾病,一項對1123名飛行員的調查顯示,神經衰弱的患病率為10.2%。焦慮癥、抑郁癥也是飛行員常見心理疾病,國外飛行員焦慮性神經癥的發病率為5%。民航飛行員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國內一般成人,并且副駕駛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機長,不同年齡、職務、飛行時間、機型的飛行員的焦慮水平有差別。
研 究
一些飛行員否認精神狀況糟糕
“飛行員每年兩次的大體檢,對于精神和心理的檢查這塊比較簡單。這種常規檢查,不可能篩選出偏執性精神分裂癥。 ”舉報飛行員丈夫精神異常者發帖如是稱,但此說遭當事航空公司否認。
飛行員等空勤人員涉及公眾安全,目前有關空勤人員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R4)和《航空人員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CCAR-67-R2)兩部,前者未涉及飛行員心理,后者規定則較為模糊:管理飛行員健康全靠每年例行體檢。
“例行體檢主要關注身體各器官健康,血壓血脂等數據,偶爾有心理測試,不是每年都搞。”某現役機長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例行的制度無法規避飛行員的精神問題。普通人很忌諱被指心理有問題和精神病,大家都不愿意承認心理問題。”廣東省心理學會常務副會長、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張敏強告訴記者,飛行員會下意識隱瞞病情。“對于一個人有無精神病,要很多驗證。人在某種壓力下會有突發性的變化,無法預估。”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有飛行員表示,承認自己心理問題所帶來的屈辱感以及可能面臨丟掉工作的恐慌感,使得很多飛行員否認他們的精神狀況很糟糕。
在今年3月,民航總局稱,2015年度民航飛行院校招收飛行學生體檢鑒定中,統一實施心理健康評定,采用的是民航行業化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
張敏強參與過國內航天員心理測試,他說國外“明尼蘇達多相個性問卷”經過幾十年發展,測量指標在不斷調整更新,但這種量表也有缺陷,“量表不能用多,用多了受試者知道規避”。
專 家
應建立心理檔案
目前,中國并未發生乘客因飛行員的健康問題而死亡的事件。張敏強說,這是因為客機飛行員有正副駕駛員,兩人駕駛這種配備,保障了航空安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專家羅曉利等專家也建議,航空業可通過實施員工輔助項目(EAP),對飛行員及家屬開展壓力管理、人際溝通、工作與家庭平衡、職業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通過長期“精神按摩”的方式提高飛行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航空公司的運行安全。通過搜集每次壓力測試結果建立飛行員心理檔案,通過心理檔案對飛行員分類劃分、分組指導。
外 媒
至少三起航空事故
疑因機師心理所致
1982年以來,外媒總結至少有三起事故被懷疑是由于精神失控的飛行員故意使飛機墜毀,造成了共345人死亡。如:根據航空安全網顯示,1982年2月9日,一位有心理障礙的日本航空飛行員駕駛的飛機墜毀在東京灣,造成24人喪生。記者 楊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