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被污染,廣東和平縣和一村村民只能用管子把山水引到山下使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攝
一河跨兩省,上游江西小企業排污,下游廣東居民叫苦
一條在山間涓涓流淌的河流,本該因其“藏在深山無人知”而清澈純凈,但在廣東與江西交界處,這條本該干凈的河流,卻因“人禍”而變成了一條“死河”。
這條橫跨贛粵兩省的小河,因為污染嚴重,被當地人稱為“死河”。《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攝
河中魚蝦越來越少,且外表發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攝
今年2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等地走訪發現,由于定南地區非法經營小化工企業現象猖獗,導致廣東主要水系之一的東江源頭污染嚴重,兩岸百姓叫苦不迭。
村民:河水有“毒”,吃水困難
這條小河不算寬,似乎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小河橫跨贛粵兩省,上游是江西的定南縣,下游是廣東的和平縣。上游的人們叫它“定南水”,下游的百姓干脆就叫它“河”。小河延綿十幾里,緩緩匯入東江,東江水經河源市直奔惠州、東莞、深圳……
2月7日下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行來到和平縣下車鎮和一村,村子的老支書、62歲的黃志文向記者回憶道,他小的時候經常在河里玩耍、抓魚,渴了就直接喝河水,村里人家洗菜洗衣、飼養牲畜、澆水灌溉也全靠這條河,可以說,這條河是當地百姓的母親河。“可大約五六年前,上游流下來的水開始變得渾濁,而且還帶著一股怪味,村里有人下水洗澡,身上就會起紅點,并且非常刺癢,大家都說,這河水被污染了,有毒。”黃老漢告訴記者,后來大家誰都不敢再下河了,也沒人敢洗菜了,就連灌溉都不敢用河里的水了。
站在河岸邊,記者隱隱聞到河水有一種難聞的氣味,仔細觀察,發現岸邊的淤泥呈黑褐色,河水也微微有些泛黑。現任村支書黃美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自從上游建起了小化工廠,河里的魚蝦就越來越少了。為了向記者證明河里沒有了魚蝦,黃美華找來幾個村民,下河捕魚。幾個壯勞力在河里忙乎了一個多小時,捕上來幾條小魚小蝦,村民把魚蝦倒在村委會的水泥地上,記者發現,魚蝦外表發黑,其中一條小白魚的頭部完全變成了黑色,肚子還鼓鼓地歪向一側。“我小的時候,河里魚很多,成群結隊的,而且還有荷花和水草,如今,再難見到魚的影子。”老支書黃志文氣憤地說。
黃美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河水被污染了,和一村和沿河的幾個村子,只好上山取水,各家各戶或者幾戶聯合在山坡上建個小蓄水池,存住山上淌下來的山水,然后用水管引到家里。“這山水也不是隨時都有,要存儲,也談不上衛生不衛生,改革開放30多年了,村里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可是沒想到,吃水反倒成了一個難題。”黃美華說。
看完變黑的魚蝦,記者又在村民的引領下,來到村子后面的山坡。山很陡峭,荒草叢中,隨處可見水泥砌成的蓄水池,一條條塑料管一頭連接水池,一頭直通山下的人家。
面對這條沒人敢碰的“死河”,黃美華用“欲哭無淚”形容自己的心情。他告訴記者,今年和平縣兩會期間,他作為縣人大代表,聯合縣里其他8位人大代表一起向大會提議案,希望上級部門重視并盡早解決東江源頭污染問題,“(河水)之所以污染嚴重,主要原因,是上游定南縣有一些小化工廠、塑料廠直接往河里排放生產污水,我們曾多次找到定南縣環保部門希望他們整改,但情況沒有絲毫改善。”黃美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