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推出千元生態殯葬補貼 僅三十六人領取
文化認同法治護航干部帶頭一個不能少
在3月28日舉行的集體江葬儀式上,一名80多歲的老太太前來參加哥哥的江葬儀式。她對記者說,將來也希望采用這種形式。“孩子們都很孝順,我不在乎留不留下骨灰還是名字,只要他們心里記得我就行。”她動情地說。
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接受生態葬這種不占地或少占地的安葬方式,且對“三不留”生態葬補貼的做法,64.8%的市民很贊同、24.4%的市民無所謂,只有6.3%的市民持反對意見。黃雋說:“與2009年的調查相比,人們對不同生態葬的接受程度依次為:江葬32.41%、紀念堂32.06%、樹葬16.73%、壁葬14.29%、花壇葬13.24%、塔葬8.02%;相對來說,接受立式葬的市民增幅較多,樹葬、花壇葬有所減少。”
之所以能讓逝者親屬接受生態葬,經營墓園有15年經驗的阮峰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墓園方提供了更豐富的服務和儀式。“只有文化認同,才能產品認同,比如我們設立知青墻,采用的是節地的壁葬。這種生命禮儀感強烈的殯葬產品,在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寸土寸金的地方,非常受歡迎。”他舉例說,知青們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知青墻讓逝去的知青們把名字留在一起,能讓生者有強烈的時代認同感。
而在南京市殯葬管理處處長裴云峰看來,要推廣生態葬,還要做好立法工作。“要讓更多公墓提供公益生態葬服務,讓更多市民接受新事物,不妨將公益生態葬寫入地方立法,以法治促改革。”
黃雋則認為,領導干部的表率比任何宣傳都更有說服力。去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要求黨員、干部帶頭實行生態安葬,采取骨灰存放、樹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積極參與骨灰撒散、海葬或者深埋、不留墳頭。“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同志主動要求實行海葬這種生態葬的儀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