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讓腋毛從性感野性的象征淪為人人得而剃之的討厭毛發,可能是一場商業的陰謀;也正因如此,有人把“腋毛厭惡”和“鉆石崇拜”并列為“20世紀最精彩的幾個商業營銷騙局之一”。男性在其中起到的,也許只是“共謀者”的作用。
還需指出的是,中國這里的女權主義者關于“不剃腋毛”的倡議,不僅是一種對性別不平等的反抗,還包含了對于“西方習俗”的抵制。但后者,被西方媒體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
許多參與討論的人都指出,東方女性原先根本就不剃腋毛,是這十幾年受了西方的影響才開始養成這一習慣。明清的春宮畫里,畫師仔細描繪婦人白凈光潔的肌膚,總是不忘添上幾筆腋毛;電影《色戒》中,湯唯在李安的叮囑下養了八個月的濃密腋毛,以求完美復現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女子的美麗風情;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包括山口百惠、林青霞、王祖賢在內的大美女,都曾經有過露出腋毛的明星照。
“腋毛大賽”發起者肖美麗甚至用中國傳統作為“不剃腋毛”的重要理由;號召女性保留腋毛的她特意援引了孔子的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與激進,在此出現了奇異的糅雜。
這樣一種曖昧的態度決定了此次“腋毛大賽”絕非一場徹底的女權運動。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女聲網主編呂頻甚至用“萌萌的”來形容此次比賽。她認為,“女子腋毛大賽”在創造更多討論的維度上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她自己依然會剃毛,因為“這個行為讓我覺得安全/自洽,而且并不造成什么負擔”。
而肖美麗則表示,辦“女子腋毛大賽”并不是想讓女性都不剃毛,而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覺得女生不剃腋毛就惡心”,“剃和不剃都很正常,因為女人有自由來處理自己的身體和每一個細節,包括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