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6月21日電 在江西省石城縣,32歲的黃其友因專職收藏婚書被稱為“收藏幸福的人”。他的“百年婚書館”收藏了2600多份全國各地從清代乾隆時期至今的婚書。
婚書館中年代最久遠的婚書為清朝時期。從婚書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婚姻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婚書上甚至可以看出“娃娃親”等婚姻形式。
“這幅婚書左、右上方各站著一個小男孩,手拿丘比特之箭,底下是玫瑰花和鴛鴦戲水,是民國時期的典型版本。”黃其友說,當時人們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追求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漸被接受。婚書多為手繪手寫,畫面設計精美。
在婚書館,記者還看到一份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政權后,于1932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結婚證書,證書設計樸素簡潔。
新中國成立后,結婚證印制更為考究,證書上多色套印石榴、稻穗、棉花、和平鴿等精美圖案,寓意吉祥幸福。黃其友認為更顯進步的是,婚書上出現了自愿結婚的表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互敬互愛”成為這一時期婚書的主題。
改革開放以來,結婚證書更彰顯法律文書本質,證書也首次張貼上夫妻雙人合影照。1991年,結婚證由民政部統一監制,格式也從以往的獎狀式統一改為冊子式。2004年起,全國統一使用同一格式證書,證書封面設計為棗紅色,增加了水印的防偽標記。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為婚姻憑證的婚書更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集合了時代思潮、藝術時尚,對研究中國婚俗史、地方史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黃其友說。
收藏不同時期的婚書,不僅僅是源于收藏愛好,更是為了記錄一份幸福的愛情。黃其友和妻子是高中同學,喜歡收藏的夫妻倆一直尋思記錄這段愛情的最佳方式,而印證美好姻緣的婚書成為他們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