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收割了485斤蜂蜜,增收3萬元,日子越來越好!”春節將至,忙著備年貨的清流縣余朋鄉芹溪村精準扶貧戶黃先輝對新的一年充滿希望。
在芹溪村,近年來,像黃先輝這樣的精準扶貧戶們依靠黨委、政府的扶持引領,積極發展小產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告別貧困,走上致富道路。
養殖業拓寬增收渠道
芹溪村支書莢福昌告訴記者,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戶一檔案、一戶一幫扶、一戶一項目、一戶一兌現……一個個脫貧攻堅目標在芹溪村變成現實,從救濟扶貧到產業扶貧,村民致富的新燈點亮。
邱友平是三明市自然資源局派駐芹溪村的駐村書記,2017年底來到芹溪村。對照相關標準,當時芹溪村的貧困戶已經脫貧,但是普遍存在勞動力偏弱、缺技術、缺啟動資金情況,對靠自己雙手增收、致富缺乏信心。邱友平意識到,沒有長遠的自主產業作為增收支撐,脫貧戶也可能返貧。
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村貌。邱友平發現,芹溪村雖然地處偏僻,但山清水秀,植被茂盛,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清澈的山泉水伴著豐富的蜜源植物,非常適合發展養殖業,有好幾戶村民前些年就是靠養蜂走上了致富路,并掌握了養蜂本領。他萌生出帶領貧困戶養殖黃牛和蜜蜂發家致富的想法,于是不斷地與村里干部溝通、探討,并向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匯報,積極爭取支持。
黃牛和蜜蜂養殖扶貧方案獲得了上級部門的肯定與資金支持。2018年,村里用扶貧資金為8戶有養殖能力貧困戶購買了母牛犢,發展黃牛養殖業;2019年,又為9戶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購買了種蜂,采取“黨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黨建促脫貧模式,由村黨支部會同老黨員養蜂致富能手莢儒商,對貧困戶的蜜蜂養殖進行全程管理,逐個上門指導,手把手傳授經驗和技術。村里與貧困戶簽署了承諾書,規定兩年內不得將牛犢和蜂轉賣套現。另外,還定期組織村支部委員和貧困戶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兩年多來,貧困戶的黃牛、蜜蜂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F在已有5戶貧困戶的母牛生下小牛,牛群逐步擴大;各戶的蜜蜂不斷繁殖、分箱,從當初的90箱種蜂增加到如今的200多箱。
貧困戶莢生飛的妻子常年患類風濕病,兩個女兒還在讀書,自從村里扶持他養牛、養蜂后,日子越過越紅火,去年一家住進了新樓房。
越干越有精氣神
這兩年,貧困戶陳玉同家的喜事是一樁接著一樁。蓋新樓房,住新家;老婆走上了村里的公益性扶貧崗,每月能掙1000元的工資;家里養殖的牛生了小牛犢,他不舍得賣,說要留著再生小牛犢;去年蜂蜜產了150多斤,雖然碰上了疫情,但是一點都不影響銷售,因為鄉里、村里干部上他家“消費扶貧”,蜂蜜剛收割完就被搶購一空。
58歲的陳玉同曾因病致貧,如今他樂呵呵地對記者說:“我2017年底就脫貧了,去年家里又增收,黨的政策真是好!今年,我的蜂蜜要再多割一些,牛要養得更壯實,生出更多的小牛犢,再找些增收的新路子。”
這幾年,芹溪村各村民小組都通了水泥路,各項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主村道兩旁樓房林立,原先坑洼地建起了美麗的廣場,村民們晚上在這里跳廣場舞。大家不僅在物質生活上“翻了身”,精神面貌上也煥然一新。
余朋鄉鄉長李曉珍說,芹溪村村民這幾年生活變好了,鄉風文明素質也提高了,過去在村民家門口或農田旁修路、建堤,要幾次三番地做思想工作,現在村里搞基礎建設,村民都會主動支持,思想上有很大的轉變。
合力共筑脫貧路
山高路遠的芹溪村,在這場脫貧攻堅中,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2017年底,村里10戶貧困戶31口人全部脫貧;2018年底,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成功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76萬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95萬元。
芹溪村進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時期,這里的干部群眾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當地黨委、政府以及村掛鉤幫扶聯系單位運用產業引領升級、品牌打造、兜底保障等舉措,助力村民走上穩定脫貧奔小康之路。
清流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步光說,要讓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走上鄉村振興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產業發展。
2019年,經村里申請,縣扶貧辦支持芹溪村100多萬元資金建起了30畝的花卉大棚和兩條豆腐皮生產線,既使村財實現穩定的增收,又為貧困戶在養牛、養蜂之余增加更多的產業發展選擇和就業崗位。
去年,因疫情影響,村里種養的花卉、蜂蜜等產品銷售遇到難題,余朋鄉黨委、政府發起“消費扶貧”,幫忙村民渡過難關,現在他們正在多方籌集資金,幫助芹溪村發展花卉種植、油茶種植、蓮子種植等項目,助力產業做強做大,為村里打造出特色品牌。
近三年來,村掛鉤幫扶聯系單位三明市自然資源局指導、支持芹溪村實施完成了3個舊村復墾項目、2個土地整理項目和1個開發荒草地項目,協調、爭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達數百萬元,為芹溪村織牢防止返貧的防護網,致富奔小康再添后勁。(三明日報記者 謝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