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萬物復蘇。步進三明市青少年宮前的口袋公園,氤氳著“多巴胺色彩”的開敞空間里,小朋友們在滑梯、沙坑間嬉戲,市民們也舒展著筋骨,暢享公園帶給人們的好心情。
傍晚時分,青少年宮前面的口袋公園充滿歡聲笑語。劉惠萍 攝
昔日的閑置地塊,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周邊居民的熱門“打卡點”,得到了許多群眾的點贊。這一轉變要追溯到2019年,三明市政府啟動口袋公園建設,由市城管局組織實施,至2024年底,三明全市共建成155個,其中三明中心城區45個。
其間,2023年5月,三明市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針對南方山地河谷地形,創造性地提出了“城邊山水+城區雨水+濱江洪水”海綿三水調節帶,讓城市更有韌性,做到“吐納自如”。以此為契機,三明同步開啟口袋公園“海綿化”升級之路,在充分展現城市方寸之美、滿足群眾休閑健身的同時,實現對雨水的充分吸收、積蓄和利用。目前,首個海綿口袋公園已經建成,預計本月底對外開放。
首個海綿口袋公園本月底對外開放
什么是口袋公園?即是通過借地綠化、見縫插綠、破硬復綠、拆墻建綠等方式把小空間建設成口袋公園,補齊老城區、人口高密度區域等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短板問題。海綿口袋公園則是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建設的口袋公園,通過特定的海綿設施,增強城市的地表水吸納、蓄滲和釋緩能力,從而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春季暖陽,三明沙縣城東片區正悄然上演一場綠色蝶變——4月22日,在沙縣金沙中路南側明湖公園(海綿口袋公園)項目現場,工人正在進行綠化種植和最后的收尾工作。沙縣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負責人胡可國告訴記者,目前項目基本的建設已經完工,把建筑垃圾清理后,便可對外開放。
這是沙縣區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也是三明市2025年為民辦實事的組成部分。
該項目有何特殊之處?“其實明湖不是湖!”胡可國向記者介紹,在明湖項目建設前,這里曾是一片垃圾堆積的荒蕪之地。“由于周邊建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及白色垃圾堆積于此,逐漸形成了‘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勢,久而久之地下水滲出及周邊雨水匯聚在中央形成了湖體。”胡可國補充道。
家住周邊的市民小許告訴記者,每到雨季,周邊道路、學校、居住區以及工地雨水都會集中流入明湖,造成雨后水體渾濁。另外,若遇到暴雨,雨水還會混合污水臟物漫流到周邊道路,非常危險。
建成后的明湖公園(海綿口袋公園)。林明星 攝
在明湖公園建設現場,胡可國指著距離不到50米的學校說,“那就是沙縣一中,旁邊還有兩所學校。項目建成后,解決臟亂差問題的同時,可為周邊的學生提供‘20分鐘公園效應’,緩解學業壓力。”
此外,如今的明湖公園還可將周邊區域的部分雨水徑流通過排水管引入,對雨水徑流進行滯蓄、下滲及凈化,從源頭進行減排,削減洪峰流量,緩解市政雨水管網的排水壓力,起到了雨季解決內澇的作用。
“項目建成后,明湖公園就像一塊海綿,吸收周邊地塊的雨水,經過層層滲透過濾后將其儲存鎖定在明湖這塊‘大海綿’的內部。”明湖公園項目現場負責人進一步告訴記者,新鋪設的透水地磚、雨污分流管網讓路面不再積水,另外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也發揮著不同的蓄水功能。
年內將建成11個“海綿型+N”口袋公園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海綿城市的設計不僅體現在城市公園里,也融入了市民的“家門口”。
列西禁毒公園的海綿化改造是個很有說服力的示范點。
“在街巷狹窄的古城和繁華的商業街區,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尋找可供綠化的空間很不容易。”三明市城市管理局海綿中心負責人范龍順說,“我們將目光投向建筑密集區,硬是從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拆出了上萬平方米地塊用于海綿公園建設。”
“在改造中是否可以增設公廁?另外再增設一些老年休憩設施呢?”今年3月,在列西街道龍崗社區居民夜談會上,居民代表們紛紛獻策,與相關部門共話禁毒主題海綿口袋公園新面貌。
據了解,該項目屬于公園綠地改造項目,針對小區內澇積水、設施老化、綠化檔次偏低等痛點頑疾,此次改造擬將破損地面改造為透水性路面,結合海綿設施及科普,重塑園林景觀效果。
“我們將通過改善公園生態系統,增強雨水收集利用能力,將禁毒公園改造成集海綿、禁毒、健身、科普娛樂性質的生態型口袋公園,為周邊群眾提供更加舒適的休閑空間。”范龍順介紹說。
將文化融入,也將文化“搬入”。據介紹,三明各海綿口袋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將深度融入身邊好人好事、非遺文化展示、滬明歷史淵源,并把自然科普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功能加入海綿口袋公園建設。范龍順向記者透露,2025年內,三明計劃打造出11個“海綿型+N種功能”的口袋公園。
一個個項目正在建成投用、一個個示范片區逐漸擴大,海綿城市從理念落為實景,變成市民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幸福。展望未來,除了河湖濕地、滯蓄帶等“大海綿”,散落在市區各角落的口袋公園也將發揮著“小海綿”的作用。(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薛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