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孩子們,為身后的這座橋,舉行了一場繪畫大賽
老街新生 從傳統中找尋能量
那座天橋,一場繪畫比賽,一群充滿想象和期待的孩子,臺北市大稻埕,再次來了一場小規模的社區營造。
這座橋是臺北市首座人行天橋,坐落在大稻埕,橋兩邊分別是永樂小學和太平小學。因為使用率降低,臺北市政府去年擬拆除這座橋。“擬拆除”的公告,讓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萌芽了社區營造的大稻埕,再次沸騰。
天橋最終得以保存。一場以天橋為主題,孩子為參賽對象的繪畫比賽,為這個小風波,畫上了一個滿滿的圓。
一座天橋的命運
“舉辦這個比賽,說來話長。”臺北市社區規劃師王耀東說,橋兩旁的小學前身叫“大稻埕公學校”,1909年因開辟延平北路,學校在馬路兩邊一分為二,也造成了如今一條馬路分隔兩所小學的特殊情況。1968年,當地中藥商捐款蓋了這座臺北市首座人行天橋,方便學生通行。
時隔半個世紀,因使用率降低,再加上天橋旁50米處就是斑馬線,臺北市政府去年擬拆除這座天橋。沒想到,公告一出,引起了很多人反對。許多居民認為,早期延平北路是貨車經臺北橋進入臺北市的必經道路,它見證了大稻埕的發展軌跡,拆除可惜。不少人希望將有文史意義的設施保留活化,裝點成“大稻埕文化天橋”。
這也成為許多家長的共識,這座天橋是大稻埕地區許多人的“風景”。比賽現場,太平小學校友會成員邱先生說,自己小時候住在永樂小學那一側,但讀的是太平小學,天橋是上下課必經之路,“當年覺得爬樓梯好累,現在卻成為最深刻的記憶。天橋若稍加整理,或可成為認識大稻埕的不同視角”。
慶幸的是,在大家的呼吁下,這座天橋得以保存。正是基于此,兩個小學也希望能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和傳承,透過小朋友的眼睛,展現對這塊土地的想象和期待,延續大稻埕的風華。
他們找來了王耀東,策劃了這場繪畫比賽。這些學生的作品,將定期在兩個學校巡回展覽,作為今后讓學生記住當地歷史的一個見證。
老街的反拆運動
大稻埕天橋的保留,已經是這一地區社區營造活動的常態。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就萌芽了社區營造的影子。
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最老的街區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如今依然興盛。但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卻差點遭遇了毀滅。
1978年,臺北市政府在城市規劃中計劃拓寬迪化街為20米的道路。因為一片反對聲,迪化街擴建停滯,拆除計劃被推遲至1988年。
1988年拆除期限將至,NGO組織樂山文教基金會發起舉辦了“我愛迪化街”活動,引起大眾的關心與保存意識的抬頭,市政府暫停了拆除計劃。隨后,樂山文教基金會還邀請專家做了2個比較重要的研究報告,學界與民間組織也共同組成規劃團隊進駐迪化街,以協助地方居民更新建筑。
為了更好地保護大稻埕,1995年,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開始推動“大稻埕地區再發展計劃”,在永樂市場內設置“迪化街工作室”,收集民意。到2000年,大稻埕特定專用區計劃正式公告實施,這里成為臺灣歷史街區,有了專門的保護。
許多臺灣專家都評價,大稻埕迪化街的保護是臺灣地區第一個自下而上的發起與監督、由民間主動提出的大規模街區保存計劃。
迪化街住戶老吳回憶,1995年,迪化街工作室成立后,有人提出,過去春節時在迪化街舉辦的“春節促銷活動”漸漸沒落,傳統茶葉、南北貨生意的收入也每況愈下,在保存的同時希望能以動態經濟活動作為考量,以提升街區的經濟、商機,取代以往的靜態保存。
次年,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牽頭,組織了迪化街“年貨大街”活動。這是臺灣第一個以“市民”意見為主所推出的節慶活動。如今,“年貨大街”不僅是促銷傳統年貨的商業活動,同時還是展示迪化街上傳統歷史建筑物、地方文化的活動。
大稻埕就在大有里的轄區范圍內,大有里里長許美智認為,這樣的方式讓當地居民有錢掙,又能達到“地方文化產業化”的目標,為歷史街區注入新的文化與青春活力。
尋找傳統的能量
2009年1月,是迪化街的再一次轉型。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在這里設置了URS44(注: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工作室,由專家學者進駐,推動社區營造及落實民眾參與。
今年9月,迪化街社區規劃師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站長林慶怡說,迪化街現有的5大產業,包括中藥、南北貨、布匹、茶葉、手工藝等,因為各大產業發展的時期不一樣,各自發展的情況較多,單靠一年一度的年貨大街活動,難以持續街區的繁華性。
他們一直在思索傳統產業如何跟新興產業結合,除了設置互動墻,聽取更多民間聲音外,前不久,他們舉辦了“立冬小街”活動,將幾個中藥鋪都集合起來,推出冬至藥膳進補,請居民免費參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的活動報名爆滿,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也來參加。林慶怡說,他們還將舉辦“冬至大稻埕”,相信經過兩場活動,能提供給迪化街中藥公會一點思路,未來這樣的活動由他們持續進行。
“這些傳統產業,見證了臺灣經濟的興盛,很有空間可為。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在哪。”林慶怡說,這就需要專業的人才來幫他們規劃。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創是基于文化的,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和產業,跟年輕人有所銜接。
事實上,從URS44工作室進駐迪化街以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融入這里,開辦文創工作室,期待復活街區。這些年,臺北市政府還推出“老屋新生”運動,更是賦予迪化街新的生命力。
2012年,周奕成在迪化街開辦“民藝埕”,他期許這里將來能夠逐步實現“亞洲民藝匯聚大稻埕”之意。這里原本是一家中藥行,店家在改造時,保留了中藥行的格局,一樓店面規劃為陶瓷賣品,二樓部分開設茶館,這里還常舉辦一系列“民藝與設計”講座等,供居民免費參加,傳遞著年輕人對文化的理解和共享。
社區營造 離不開這群規劃師
老街的保存,村落的重建……臺灣民間團體一直在推動著臺灣社區營造運動。這些年來,這種自下而上的社區發展方式,也一直影響著臺灣相關部門的政策。
1994年,臺灣正式提出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逐步形成了“社區規劃師”概念。相關部門向下培訓青年社區規劃師,成為社區規劃師龐大的后續力量,并廣泛集合大專院校,為社區營造注入新鮮血液。
臺北都市更新處稱,社區規劃師就像社區營造運動中的領頭羊,引領民眾參與社區事務。在部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讓民眾主動參與社區營造,重新認識居住環境,一點一滴地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關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