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一個搞變裝、原意是搞笑的活動,因為出現了納粹的符號和軍裝而演變成了“國際事件”,出乎了臺灣這所學校的想象。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29日報道,事件發生之后,不少人為學校和宣布辭職的校長喊冤,也為學生抱不平,認為納粹和希特勒是西方的禁忌,為什么要施加在臺灣身上?
不過這不是第一次有人覺得打扮成納粹黨衛軍“沒關系”,因為幾年前,有反同性戀人士身穿納粹軍裝游行,理由是希特勒殘殺同性戀者,所以打扮成納粹德軍。
課本不說
報道稱,從臺灣的歷史教育來看,二戰的歷史都是著重在亞洲戰場,和納粹的關系所知不多,不過電影卻提供了讓臺灣民眾了解納粹歷史的機會。
以歐洲列為希特勒自傳《我的奮斗》在蔣介石執政的時候一度還在軍隊中被列為“勵志”的書籍。
為什么臺灣對納粹這段歷史如此無感?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納粹距離臺灣太遙遠,臺灣沒有任何納粹“肆虐”的遺跡。
歷史課本也著重在南京大屠殺等等以國民政府抗戰史觀為主的內容,對納粹為何在戰后被視為禁忌幾乎不提。
在臺灣沒有幾個人知道什么是“碎玻璃之夜”或者是希特勒1933年在紐倫堡納粹黨代會上的講話以及納粹當時的“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