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杉磯時報》看來,美方沒有讓蔡英文在紐約“過境”,“顯然是向中方的壓力低頭”,因為相比休斯敦或舊金山,在紐約與美國政客會面更容易。文章同時表示,如果特朗普或其未來內閣成員與蔡英文會面勢必激怒北京,招致憤怒的報復。不過,島內媒體更沉溺于美方的“高規格禮遇”。臺灣“中央社”稱,美方對蔡英文高規格禮遇,由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負責安全,除全程交管、警車開道外,當地美術館更是清空3小時,讓蔡英文參觀30分鐘。“蔡英文‘過境’美國,這些政要全來了”,臺灣東森新聞臺8日則以此為題羅列出與蔡英文會面的美國政客:美國聯邦眾議員喬·巴頓、布萊克·法倫索爾德等人;當地時間8日,蔡英文還將與美國議員特德·克魯茲、得克薩斯州長阿博特會面。
據了解,一些旅美華僑社團發表聲明,質疑蔡英文的“過境”目的。聲明表示,蔡英文會見美國國會議員,可見她的所謂“過境”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過境”停留,而是將此視為一次政治訪問。
然而,不能與特朗普團隊會面,島內有些人恐怕要失望了。綠營媒體《自由時報》8日刊發文章,鼓動蔡英文“過境外交”可以“更積極些”。文章稱,蔡英文第二次出訪“建交國”,與去年6月“英翔項目”不同,當時美國總統大選尚難分難解。如今美國不僅政黨輪替,特朗普上臺將政策大轉向,與亞太國家關系面臨重新啟動,蔡英文在美期間也應善握“過境外交”契機,深化臺美關系,不必過于綁手綁腳。此前,“臺獨”大佬辜寬敏甚至異想天開,宣稱“若美不反對,臺灣可期待加入聯合國”。在《自由時報》報道后面,有網友留言質疑:“本土派還想沖撞嗎?留下什么?不知從過去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外交’不細膩操作,只有被打臉的份兒。”【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 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