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臺北市第二選區、臺中市第五選區民代補選投票結果出爐,民進黨籍候選人何志偉、國民黨籍候選人沈智慧分別當選。臺北市長柯文哲的“子弟兵”陳思宇在臺北市第二選區中慘敗。
這一波2席民代補選被視為去年“九合一”選舉的延長賽,因此備受關注。如何解讀這次補選?補選結果將對藍綠政黨及柯文哲的政治布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昨晚,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秦慧珠和鈕則勛在受訪時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何志偉勝選讓民進黨暫時止跌
導報記者:這兩個選區之所以要補選,緣于去年“九合一”選舉時,民進黨籍臺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落選)、國民黨籍臺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當選)分別辭去民代職務。這次補選結果顯示,兩個選區民代仍分別由民進黨、國民黨奪得,沒有變動。您怎么解讀這樣的結果及對藍綠陣營的影響?
秦慧珠:何志偉和沈智慧分別勝出,代表民進黨、國民黨都穩住和延續了這兩個選區的基本盤,并不讓人意外。臺北市第二選區基本盤本來就是綠大于藍,此前民代是民進黨籍姚文智,現在由何志偉接班很正常。臺中市第五選區則是藍大于綠,加上這個選區本來就是臺中新市長盧秀燕當民代時所在選區,在盧秀燕大力輔選與沈智慧個人實力結合下,國民黨勝出也很自然。
鈕則勛:這兩個選區分別由何志偉和沈智慧當選,算是藍綠各自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盤。但因為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這次何志偉能夠勝出,成為民進黨“止跌”和“止血”的機會。不過,姚文智在臺北市第二選區當選民代時,得票數超過10萬張,得票率也超6成,可何志偉這次只得38591票,得票率不到四成,這說明民進黨氣勢遠沒有達到“回升”的階段。國民黨籍候選人陳炳甫得了31532票,只差何志偉約7000票,因此對陳個人而言算是雖敗猶榮,但對國民黨而言,在綠白分裂情況下沒有翻盤成功,說明其并沒能把握“九合一”勝選的余威,沒能乘勝追擊。
其余4席補選國民黨或在新北翻轉
導報記者:3月16日,還將舉行臺南市第二選區、新北市第三選區、彰化縣第一選區和金門縣選區等4席民代補選。您覺得國民黨接下來能拿下幾席?
秦慧珠:補選前,有國民黨人士樂觀設想,希望把這兩波總共6席民代(原本藍綠各3席)全拿下,讓國民黨在“立法機構”的席次由原來35席增加到38席,從而突破所謂“釋憲”門檻,以利于監督民進黨“執政”。但臺北市補選敗選,意味著國民黨不可能達到38席,要想在一些案件中提“釋憲”,只能結合其他黨籍民代才能達到門檻。
在接下來的4席民代補選中,臺南應該還是會由民進黨勝出;彰化、金門由國民黨保住的可能性大。我認為唯一變數在新北市,首先,民進黨籍高志鵬因貪污罪被判刑而喪失民代資格,才導致這次補選,這對民進黨不利;其次,去年侯友宜大勝蘇貞昌而當選新北市長,這種氣勢在接下來的新北民代補選中對國民黨有利。
鈕則勛:“九合一”敗選之后,蔡英文和蘇貞昌(臺行政機構負責人)都在積極營銷民進黨,包括布局2020,網絡聲量很大,這可能是民進黨在臺北民代補選中勝出的原因之一??煞从^國民黨,“九合一”勝選后,并沒有讓人看到太多進取動作和戰略布局,與綠營相對接地氣的營銷相比,藍營“天王”還在云端高來高去,甚至為如何設計2020年初選制度而爭斗,這是國民黨支持者憂心的地方。具體到接下來的4席民代補選,我認為國民黨應該是“坐二望三”,即成功守住彰化、金門兩席幾率高,臺南、新北或許有拿到一席的機會。
陳思宇慘敗影響柯文哲參選2020
導報記者:這次臺北市第二選區民代補選,柯文哲的“子弟兵”陳思宇只得9689票。為什么會敗得這么慘?是不是說明柯文哲“人氣王”的光環失效了?
秦慧珠:首先,陳思宇本身并沒有基層實力。其次,她的家族勢力也沒辦法給她加分。她爺爺陳安邦曾任“國大代表”;她爸爸陳建銘曾當過臺聯黨籍民代和臺北市議員,去年“九合一”選舉以吊車尾成績驚險過關。家族影響力一步步褪色,不但沒辦法給陳思宇支持,反而讓選民覺得她是“政三代”、“富三代”、“靠爸族”。更重要的是,柯文哲的光環根本沒辦法轉移到“子弟兵”身上去,選民對陳思宇并不買賬。
鈕則勛:陳思宇慘敗,一是柯文哲光環無法轉移到子弟兵身上;二是柯文哲似乎沒有全力輔選;三是相比藍綠對手都是議員,長期服務基層,陳思宇的個人魅力、知名度和基層實力都不強。
導報記者:一般輿論認為,推陳思宇參加民代補選,其實是柯文哲推“柯家軍”或“友柯人士”進入“立法機構”的試水溫動作。如今試水慘敗,會不會影響柯文哲下一步布局?
秦慧珠:當然會。如果陳思宇憑著柯文哲的光環勝出,那很多有意在2020年參選民代的人可能就會爭著靠向柯文哲,包括加入柯有可能成立的政黨。但這場補選結果打消了很多人靠向柯文哲的想法??挛恼苁欠窠M黨參選2020,也只能且戰且走。
鈕則勛:陳思宇慘敗后,我認為柯文哲應該嚴肅思考三件事。一、到底要不要參選2020?二、是不是更加堅定組黨的想法?否則,如何面對藍綠夾殺?三、“柯家軍”大多只是“童子軍”,缺乏政治魅力與政治能量,要如何培養才能讓子弟兵獨當一面?(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