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是臺灣很紅火的行業,吸引都市白領甚至金領上山下鄉投身其中。不過近日據臺灣媒體報道,休閑農業已現下滑趨勢。
以產值論,休閑農業最發達的宜蘭縣2015年該產業的收入為24·4億元(新臺幣,下同),2017年下降為23·9億元。以游客論,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媒體貼文報怨,在網站上看到清靜幽雅、魚躍鳥翔的休閑農業區,到了當地發現住宿簡陋,了無意趣,常常掃興而歸。
島內休閑農業本應是傳統農業新的增長點,也是都市人度假休閑的好選擇,為何熱鬧了幾年后開始走下坡?
臺灣也有“三農”問題
休閑農業曾是臺灣解決“三農”問題的大招。
上世紀50年代,臺灣農業是重點發展的產業。為了保障糧食供給,臺當局以土地改革、興修水利等措施全面恢復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農業發展奠定了臺灣其時的經濟基礎。到了上世紀60年代,臺灣的加工業興起,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到了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工商業迅速發展,2000年農業產值僅占臺灣經濟總產值的2.9%,農業的經濟功能直線下降。當時,一斤稻米的價格還比不上一瓶礦泉水,農村因此人才外流,失去活力,傳承其中的傳統文化面臨危機。
記者曾在近10年間多次到訪臺灣的鄉村,即使在傳統農業地區比如宜蘭、彰化、臺南,大多也是街巷寂靜,老弱當家,間或有倒塌的屋舍院落,曾經是鄉村中心的戲院、診所等已經廢棄。青壯年的離鄉不僅使農業勞動力不足,更令農業技術難以普及,小農經濟的臺灣農業靠老年人支撐,農村凋落引起臺灣各界的關注。
休閑農業區遍地開花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臺當局已著手推動農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向休閑農業轉型,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重塑農村。1992年底,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出臺“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定義休閑農業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農業經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休閑和增進人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的農業經營。鼓勵農民、農場、農民團體、農業企業機構申辦休閑農業區。因為臺當局提供開辦補助款和各種培訓,農場、茶場、漁場、農家果園和菜園等紛紛申辦休閑農業區,青年返鄉就業成為時尚,鄉村的民宿、餐廳、體驗活動、瀏覽線路熱鬧登場。都市人也熱衷到鄉下采摘、觀星、賞螢、騎自行車、當“一日農夫”,一些知名的休閑農業區成為明星景點,節假日一床難求。
記者曾采訪臺南走馬瀨休閑農場,原本種植牧草的田野,變身休閑農業區后,有舒適的住宅、現代化的會議廳、特色餐飲,也安排了電瓶車穿梭草海、露營區帳篷過夜、牛欄擠牛奶、生態教室講解當地動植物等豐富活動。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在休閑農場,窗外樹上跳躍著白耳畫眉,夜里散步時獨角仙飛落肩膀,那種體驗的確獨一無二。
可惜的是,有特色可持續經營的休閑農業區還是少數,當休閑農業區越來越多,重復、單調、管理不善的問題顯露出來。
供過于求監管不利
據臺灣管理部門統計的數字,現在批準營業的休閑農業區共有91家,還有很多搭上網絡便車沒申請就營業的農家菜園、果園,相對于臺灣的都市人口,休閑農業區已經過剩。供過于求造成互相抄襲,沒有特色;游客分散,經營困難;良莠不齊,品質難保。
究其根本,農業管理部門應負監管之責。
開創休閑區之初,按規定,開辦者每年可獲得上千萬元的補助款,用于經營的房間數可達15間,比開辦民宿的6間多出一倍多,申請者排隊報名。為了工作業績好看,管理部門審批從寬,休閑區遍地開花。在發展起來后,本來還有糾錯條款,比如兩年審核一次,連續兩次不及格就摘牌。
但事實是只見新的休閑區成立,未見不合格的休閑區退場,審核就是“玩假的”。一位曾經獲獎的農業休閑區負責人向臺灣記者披露,審核應該是書面匯報和現場檢查相結合,但大部分休閑區遞上書面文字就過關,即使官員到了現場,也是聽介紹,發現不了實際問題。有些已經沒有游客上門的休閑區年年審核年年過,還有的送錯匯報材料,結果照樣審核通過,監管已經是走過場。
當休閑農業區走入瓶頸,臺灣學者支招,管理部門必須總量控制,落實退場機制。此外,當“觀光工廠”興起吸走部分消費者后,管理部門要引導休閑農業區真正辦出特色,提升活動水平,帶動鄉村發展,真正發揮休閑農業區的作用,而不是添了個名詞,多了項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