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9日電 綜合報道,正月十五“鬧元宵”!臺灣民眾慶祝元宵節的方式多樣,但臺灣燈會絕對是其中最亮眼的,曾有媒體稱臺灣燈會是“沒有過山車的迪士尼樂園”。今年的臺灣燈會首次以非生肖的東港鮪魚為主燈形象,各色彩燈沿海點亮,為漫步其間賞燈的游客,增添了一分別樣的趣味。
2019年賞燈指南
無人機燈光秀、水幕主燈惹人期待
今年在屏東舉行的臺灣燈會設置了3大燈區,大鵬灣燈區及東港燈區,將于2月19日元宵節當天正式開燈,而屏東燈區(彩燈節)早在1月25日就率先點亮,每天都有上萬民眾和游客涌入。
“巨鮪來富”主燈燈光及海上倒影交相輝映,是2019年臺灣燈會的最大特色。主燈還將搭配水幕,每小時整點及半點各推出1場主燈秀。
除此之外,水上表演、夜光踩街、開幕式煙花,以及難得一見的無人機璀璨燈光秀,都將為游客帶來精彩的現場演出,在賞燈之余,更多了一分節日的歡樂氣氛。
其實,在1990年之前,臺灣的元宵花燈僅在各寺廟展出,為免民眾賞燈來回奔波,臺灣“觀光局”決定每年舉辦燈會活動,這也成為了臺灣人在元宵佳節的共同期待與回憶。
從1990年至2019年,臺灣燈會已踏入第30個年頭。除了今年的海上花燈和美輪美奐的燈光秀外,往年的花燈也同樣各具風采,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吧!
臺灣燈會什么值得看?
主燈、燈王、小提燈 總有一款合你心意
臺灣燈會每年展覽那么多的花燈,總有一個是游客必“打卡”、合影的花燈,那就是當年的主燈啦!除了今年的“巨鮪來富”,往年燈會的主燈都是以當年的生肖為造型,而且它們還都有一個有創意的名字。
“忠義天成”是2018年狗年的主燈,造型設計以孩童的笑顏與忠義的臺灣犬相伴,佇立于阿里山云海山巔,象征展望過去、佇立現在、眺望未來。
2017年臺灣燈會主燈“鳳凰來儀”。圖片來源:2017年臺灣燈會官網
2017年雞年的主燈取名“鳳凰來儀”,造型設計為鳳凰昂首飛揚,并以降臨于山之巔,振翅翱翔天際的方式呈現。
“齊天創鴻運”則是2016年猴年的主燈,以美猴王為主題,齊天大圣左執金箍棒、右托仙蟠桃、腳蹬筋斗云、身穿金鎧甲,重現人們記憶深刻的猴年代表神話故事。
除了主燈備受矚目,臺灣燈會還會評選“燈王”,幾百上千個花燈作品爭相角逐各組別“燈王”的寶座,2018年的“燈王”獎金就達4萬元(新臺幣,下同)。
2015年的“燈王”之一“臺灣的心跳聲-鎮瀾宮”,精巧的鐵絲編織與透雕工法相搭配,呈現出傳統藝術感人的面貌,充分展現了臺中當地的文化特色。
2017年的“燈王”之一“天女仙樂報吉(雞)祥鳳展翅沖云霄”,展現了鳳凰與仙女相互輝映,浴火振翅高飛,守護庇佑臺灣的情景。
主燈和“燈王”一般屬大型花燈,游客穿行在花燈間,可以和自己喜歡的花燈作品合影拍照。
除此之外,每年臺灣燈會特別設計的小提燈也同樣引人期待,游客在眼觀大型花燈之余,還能將小提燈握在手中,“我的眼里、手里都是你”。
2019年豬年小提燈。圖片來源:2019年臺灣燈會官網
2019年恰逢豬年,臺灣燈會的舉辦地屏東也是養豬大縣,小提燈的設計便以屏東“風豬爺”為原型,采用大鼻、大眼、大耳的可愛化造型。
除了觀賞功能外,2019年的小提燈還可以當做存錢罐,讓民眾長期保存。
被嘲“太丑”、不給供電
這些花燈都經歷了什么?
雖然每年的臺灣燈會都有許多制作精巧、造型可愛的花燈,但也有一些花燈的造型,免不了要經受網友的一波吐槽。
2016年臺灣燈會上的一只“土撥鼠”花燈,引起了民眾的注意,這只“土撥鼠”四肢超長、俯趴在地,臉部布滿一撮撮白毛,網友直呼,“騙我不知道土撥鼠長什么樣子”、“這個作品很深,我參不透”。
對此,花燈作者接受臺媒訪問時解釋,他要做的不是猴子也不是土撥鼠,是要做“長耳沙漠狐貍”,“它是一種貍,后來他們(工作人員)忙中有錯,就把我的作品寫成了‘土撥鼠’” 。
不過,說起網友討論熱度最高的花燈,非2016年臺北市主燈“福祿猴”莫屬。臺北市當時花了904萬打造這款花燈,結合了猴年生肖與象征多子多孫的“葫蘆”形象。
2016年臺北燈會花燈“福祿猴”。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李鐘泉 攝
然而,“福祿猴”造型曝光后,不僅網友們紛紛喊丑,甚至還傳出嚇哭小孩的故事,連當時臺北市民政局長藍世聰受訪時也自嘲,是“史上最丑”主燈,不過也因為丑到出名,臺北市長柯文哲轉念認為,“福祿猴”還沒推出就引發網民討論,也算是一種“反敗為勝”。
如果是造型丑被嘲就算了,明明是花燈卻不給供電,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2015年,臺灣亞洲大學斥資250萬元打造的“竇加·十四歲的小舞者”花燈,在燈會開幕前一天被告知“高度超過副燈,不予供電”,成為全場唯一不發光的花燈,“小舞者”頓時黯然失色,燈會開幕當天還被迫“下臺”,不能在舞臺上“跳舞”,只能站在地面。
延伸小知識
臺灣鬧元宵 除了花燈還有什么?
除了臺灣燈會,北天燈、南蜂炮也是臺灣“鬧元宵”的重頭戲。
臺灣新北市平溪區是全臺唯一可合法施放天燈的地區。平溪十分村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天燈”與閩南語“添丁”諧音,據說早期是祈求添男丁之意,如今各種祝福皆有。“天燈”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猶如一個個閃爍的火球,隨風飄向遠方,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人們更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
所謂“蜂炮’,是由數萬只沖天炮制作而成的,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接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甚為壯觀。萬炮齊發的景觀與速度就像蜂群傾巢而出,故稱為“蜂炮”。
據說,被蜂炮炸過可以去掉霉運,所以每年鹽水蜂炮總是吸引民眾熱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