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緊急尋找下家
在中國足協的政策面前,無論是馬云還是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給中國足協“施壓”,著實令人敬佩。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們為什么能夠成為“呼風喚雨的成功人士”。據稱,常振明在離開中國足協之前,只是很婉轉地表達了一個意見,即如果中國足協確實無法批準這次交易的話,中信集團將會繼續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但也因此有可能會影響到中國足協規定的申報材料時間。對此,中國足協也明確表示:在申報材料時間節點的問題上,中國足協可以為國安“特事特辦”。
有了中國足協的這句話之后,加上馬云最終還是無奈地選擇退出之后,中信集團隨即就展開了“應急方案”,因為中信集團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一定要讓北京國安俱樂部“換一種活法”,先前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原本在2016年就應該完成的增資擴股一事,已經被耽誤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為此還受到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國安球迷的批評與指責,甚至也影響到了球隊本身的建設與發展。如今,中信集團不想、更不希望2016年那一幕在2017年重演,因此,集團迅速展開行動,甚至放棄了周六、周日的休息時間,展開各項工作。用中信集團內部人士的話來說,“必須要給國安球迷一個交代”、“不能再讓這么多關心國安的球迷傷心了!”
但是,尋找下家“接盤”,坦率地說是有相當難度的。首先是時間實在是太緊了,如果在9月份有關“關聯”消息傳出之后,馬上與中國足協取得聯系、得到明確答復,就像如今“螞蟻金服”選擇退出的話,中信集團至少還有兩三個月的操作時間、物色下家,但如今再過六天就將跨入2017年了,就這么短短的幾天時間,不僅需要找到新的下家,更需要完成相關手續,涉及到上報財政部、到工商等諸多部門的變更,還需要首先遞交到北京市足協、然后再遞交前往中國足協。于是,這就等于是在和時間賽跑。
其次,當初國安增資擴股是有兩個新股東,即恒生電子(螞蟻金服)和IDG的一家合作投資公司。國安俱樂部原來是中信集團100%控股的公司,而中信集團作為央企,需向財政部申請報批。先前給國安俱樂部的估值為20億元人民幣,增資擴股之后,中信集團和螞蟻金服、IDG公司按照36%、36%和28%的比率進行分配。但在螞蟻金服退出之后,另一家公司也同時選擇了退出。換而言之,中信集團在繼續持股36%的情況下,要么找到兩家新的股東,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的話,必須將其他的64%股份全部認夠,總資金高達35.5億人民幣。有哪一家企業或公司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馬上做出決定?在外人看來,如果不是“瘋子”或者是另有其他所圖,恐怕沒有人會愿意充當這樣的“白衣騎士”。
可據筆者通過相關渠道了解道,京城就是有這樣一家企業經過“快速決策”之后,愿意全盤接受北京國安俱樂部的64%股份,成為俱樂部的新股東!而且,這家企業就是北京市的一家公司,與先前傳說中的螞蟻金服以及IDG這樣不是在北京注冊的公司完全不同。換而言之,“北京國安俱樂部”通過這一次增資擴股,將真正變成北京人自己的俱樂部。或許,“新國安”將就此開始全新的“活法”。
據悉,這家北京公司將從今天開始與中信集團展開全面商談,并將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相關交易與手續。那么,這家公司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究竟作出的是“理性的抉擇”,還是“一時之沖動”?請注意本號隨時報道事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