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大集團發布了一份《關于舉辦“恒大杯”馬德里足球冠軍賽的通知》文件。可見恒大對助力中國足球發展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2020年實現全華班的豪言正在腳踏實地的逐步實行之中。
文件顯示,從2019年起,恒大每年將專項投入5000萬元,在西班牙舉辦U14-U18共5個年齡段的“恒大杯”馬德里足球冠軍賽,邀請馬德里同年齡段最高級別聯賽隊伍參賽,確保恒大足球學校西班牙分校13-18歲每個年齡段的學生每周都有高水平、高質量、高強度的比賽,促進更多優秀足球人才脫穎而出。
舉辦新比賽,彌補國內短板
“恒大杯”馬德里足球冠軍賽設立U14—U18共5個年齡段的比賽,每年兩個賽季,賽期共十個月,每周都有比賽;每個年齡段各19支隊伍參賽,每年比賽112場,其中恒大分校隊參賽48場。
放眼國際足壇,成功的足球俱樂部,人才輩出的足球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擁有完善的青訓體系。皇馬有,巴薩有,拜仁、曼聯都有。中國不是沒有足球青訓隊伍,但專業、系統的訓練和比賽還不夠完善。恒大此次直接把14-18歲的中國送上歐洲足球的“戰場”上體驗真刀真槍的戰斗,讓小球員們提早接觸感受世界最高水平足球聯賽的比賽節奏和戰術理念,可謂是抓住了國內足球現階段發展的要害問題。
不計成本 ,持續投入
國人期盼中國足球走向巔峰,國足也是勇于挑戰自我,不斷尋找突破。其實不是中國沒人才,中國少的是青訓的體系。以前,國內懂得如何培養一名優秀甚至只是合格的足球運動員的組織、機構寥寥無幾,培養這樣一名球員的成本更是無比昂貴,這筆費用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的,許多懷揣足球夢想的少年并不是因為天資不足而是因為家境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2011年恒大集團投入19億,建設世界規模最大、在校生高達2800人、硬件設施一流的國際足球學校。2012年9月,恒大皇馬足球學校建成開學,2014年10月設立恒大西班牙分校。集團每年抽調近2000人赴全國6萬所小學選拔人才,累計測試超38萬人次、招收學生超5000人。
恒大足校辦學年來,每年虧損約1.1億元,累計虧損超6.5億元。足校主要支出用于足校與西班牙皇馬俱樂部合作,引進西班牙皇馬頂級外教團隊執教,派遣5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兩支球隊參加U系列全國比賽。同時,從13歲開始,選拔5個年齡段的優秀學生進入恒大西班牙分校深造等。
不計回報的巨額虧損并沒阻止恒大對青訓的投入,2018年起,恒大每年投入近2億元,實施足校所有新招學生及所有西班牙分校學生的訓練、比賽、學習及吃、住、穿等生活保障“全免費”。據測算,一名9歲新招學生通過入讀恒大皇馬足校、再選拔進入恒大西班牙分校深造,到18歲學成歸來,足校累計投入將超過500萬元。這一系列的投入,以及此次舉辦的馬德里青訓聯賽,對于恒大來說都是不會形成直接回報收益的。
六年來,恒大已為國青、國少貢獻青少年人才269人次,培養各層級青少年人才超3000人、教練員和裁判員241人。其中,西班牙分校為國青、國少隊輸送47人次,為恒大俱樂部輸送83人,譚凱元、王世龍、陳泉江、蔡明民等年輕球員進入一線隊。
足校已獲國內外冠軍56個,U13隊一年四冠創全國青少年比賽“全滿貫”紀錄。恒大U13(即05梯隊)是足校成立之初招收的年齡最小的一批孩子,集中體現了恒大足校青訓理念和六年培養成果。
“新鮮血液”開啟未來
相關人士日前表示,中國足球落后的根源在于青訓。青訓是中國足球改革的基礎,也是中國足球發展和振興的戰略基石,事關中國足球的未來。如果說中超聯賽是各大俱樂部的“面子”,那青訓體系就是“里子”。想要有面子很簡單,砸錢引進幾個高水平外援,成效立竿見影。俱樂部成績大幅提升、知名度暴漲,球票大賣,名利雙收。一通折騰很熱鬧,而實際上聯賽卻變成了外援的軍備競賽,高水平外援鶴立雞群主宰比賽,這對于國內球員水平的提升可能是收效甚微的。
相較之下,青訓體系沒有知名度,沒有曝光,培養球員的高成本,沒有穩定回報,完全就是一件完全吃力不討好的活,這才是國內青訓體系發展緩慢滯后的癥結所在。但是真正懂足球的人知道,為什么歐洲足球長盛不衰,不是贏在天賦,不是贏在人數,而是贏在青訓體系。有恒大這樣的虧錢也要搞青訓的俱樂部,著實是中國足球之幸,但只有恒大一個先行者對于中國足球來說遠遠不夠,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恒大模式取得成功在國內起到帶動作用,促成國內青訓體系的全面發展,培養中國本土足球實力,振興中國足球。